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中链企通环保网 > 新闻资讯 > 《十堰市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

《十堰市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

2023-08-16 来源: 中链企通环保网 浏览量:249

十政办发〔2023〕30号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十堰市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十堰市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2023年7月27日
 
十堰市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十堰市作为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是湖北省打造“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建设全国汽车产能基地的重要支撑。加快布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将为新时期十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深入贯彻落实《湖北省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湖北省突破性发展高端装备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有关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发展的安排部署,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方向和“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目标,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着力构建“千亿龙头、百亿骨干、上市企业、专精特新”四大企业矩阵,加快建设“3+3”汽车产业发展体系,即3个产业基地:国际一流的商用车生产基地、全国一流的军车和高端应急装备车辆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新一代汽车零部件基地;3个特色产业集群:“武襄十随”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集群、国家级商用车制造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抢抓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重要窗口期,加速推进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生态链、价值链“五链”融合,构建零部件全配套、电动车强链条、商用车全系列、专用车多品种的下一代汽车产业生态圈,打造“国际新能源与智能网联商用车之都”,为全市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和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汽车产业产值超2500亿元(含装备制造业300亿元)。汽车产量达到8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35%,L2级辅助驾驶车型渗透率提升至50%。汽车产业链百亿级企业数量达到10家,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显著提升。
 
  ——以商用车为主的整车竞争力显著提升。形成布局完善的整车产品矩阵,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稳步提升,力争实现中重型商用车全国第一。力争商用车产量达到35万辆,其中中重型商用车22万辆,市占率超20%,新能源商用车占比15%。力争乘用车产量达到30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23万辆。力争专用车产量达到15万辆。
 
  ——新一代汽车零部件供应体系安全可靠。巩固传统零部件产业基础,完善电动化产业链条,新型电池产业规模达到40GWh。力争零部件产值突破1000亿元,整零比达到1:1以上,本地配套率达到70%以上,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20家。带动汽车装备产业300亿元,培育3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装备制造领军企业。
 
  ——集聚多要素融合的汽车产业生态。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300家,新增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平台20个,创新动力明显增强。打造3个以上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场景、2个零碳示范工厂、2个V2G示范应用场景。产业基金规模突破100亿元。加快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建设布局合理的新能源基础设施体系,公共充电桩数量达到15000个,建成换电站10座、加氢站4座,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和保有率分别达到20%、5%。健全汽车综合服务生态,完善二手车交易、维保及回收再制造体系。
 
  (三)产业布局
 
  打造“一核引领、两带联动、五基地协同”的汽车产业格局。
 
  “一核”即巩固十堰中心城区汽车制造核心引领地位。发挥东风商用车、东风零部件、东风越野车、东实股份等链主企业作用,聚焦发展新能源商用车、军民两用越野车、汽车装备及商用车零部件;做强易捷特、东风小康、东风特汽等龙头企业优势,壮大新能源乘用车发展规模,拓展电动化、智能化零部件;提升驰田汽车、东风专汽、正和车身等骨干企业能级,主攻专用车,配套发展供应链物流产业。
 
  “两带”即丹郧(丹江口、郧阳、郧西)汽车产业带、竹房(竹山、竹溪、房县)车用能源产业带。
 
  “五基地协同”即丹江口打造专用车、零部件基地;郧阳打造中重卡、电池材料基地;郧西打造新能源中重卡、汽车发动机再制造基地;房县打造汽车零部件及原材料基地;竹山、竹溪打造动力电池、绿色储能基地。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商用车提档跃升行动,打造国际一流的商用车生产基地
 
  1.强化东风商用车链主引领作用。支持东风商用车D600平台商品化,加大E/E架构、核心控制器、轻量化、整车集成等核心技术攻关,承担起全新一代国家商用车自主可控、产品迭代的重任,实现新能源牵引、工程、载货、专用四大品系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总成产业化全覆盖。支持东风商用车等龙头企业在线控底盘、分布式驱动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推动商用车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进东风商用车总装线等智能化改造,带动整车产业链制造水平提质增效升级。支持东风商用车与沃尔沃等国际商用车巨头深化战略合作,构建十堰、东风、沃尔沃“铁三角”,联手打造高端新能源重卡。支持东风商用车从品牌带动、技术协作、产品应用、资源配置、投资合作等方面深度赋能本地优秀企业,提升本地配套份额,争取外部供应商就近建厂,搭建链主引领的共赢链条。(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重点企业服务中心、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招商服务中心,相关县市区)
 
  2.加速构建多技术路线的新能源产品矩阵。支持企业聚焦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和多能源动力总成等系统技术体系,结合复杂化应用场景及多样化补能方式推动新能源车型开发、技术预研与产品落地。重点推进鹏飞与东风特汽氢能重卡、神河与燕钢换电牵引车、大运汽车纯电中卡、东风华神换电轻卡、湖北天道新能源、格罗夫氢能汽车及燃料电池系统等产品加快量产,支持企业正向开发新能源商用车,建成以纯电规模化推广为主,氢燃料电池量产示范应用,混动、甲醇等预研试点的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的全系列、全场景的产品谱系。支持企业开展近零排放、零碳燃料等技术预研,实现新能源关键总成自主开发、关键特性行业领先。支持湖北三环、东风新疆、中正汽车等整车企业加快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发展。(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相关县市区)
 
  3.加强智能网联产品布局与技术应用。支持东风商用车、东风华神等企业在整车算法、智能感知、控制系统等领域自主开发,成为行业内少人、无人智慧物流整体解决方案领航者。与嬴彻科技、华为、东风悦享、经纬恒润等开展多元化合作,加快L2+级自动辅助驾驶规模化量产、L4级高度自动驾驶级别智能汽车示范应用,推进港口无人集卡、矿山智能卡车、自动驾驶环卫车、干线物流自动驾驶牵引车等商业化运营。支持企业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验证、标准制定和规则创新,加强标准对接和数据共享。(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
 
  4.推动打造商用车整体解决方案。支持东风商用车构建和完善整车、动力、技术、服务、生态的“1+5”品牌战略,协同新供应体系、新基建、方案商等合作伙伴,提供多场景的运营解决方案。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加快商用车完好率中心升级更新,基于全业务链数据信息加强车辆全生命周期服务,支撑围绕客户“选购用管换”体验的价值方案落地。重点推动城市物流车制造企业深度联合自动驾驶龙头企业,布局自动驾驶产品,推动客户深度参与产品制造全过程,强化网络货运平台建设,提供司机综合服务、车辆解决方案、货物运输方案等,实现“人、车、货”互联互通,坚持打造自动驾驶运营整体解决方案。(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重点企业服务中心)
 
  (二)实施乘用车提质扩容行动,稳步提升产业规模
 
  1.促进产品结构、技术路线多元化。推进易捷特、东风小康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加速发展,加快实施易捷特BBG24、东风纳米S4平台项目。加速东风小康MPV、SUV、轿车等中高端产品导入,全方位提升品质管理。鼓励优势乘用车企业加快开发“电动化+智能化”产品,加速智能语音交互、车机互联、360度全景影像、自动泊车等智能化配置赋能产品,推动驾驶辅助系统规模化应用,抢抓细分领域电动化、智能化市场机遇和消费升级新需求。(牵头单位: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2.壮大产业规模。引进乘用车新势力企业投资建设新能源整车项目,鼓励优势乘用车企业与知名企业探索资本、技术、产能战略合作,提升用户、内容、品牌等方面的运营能力及产品力,引进东风小康、易捷特零部件配套企业,加快推进乘用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争取更多配套资源落地十堰。(牵头单位:市招商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实施专用车提级攻坚行动,打造全国一流的军车和高端应急装备车辆生产基地
 
  1.推动专用车高端化发展。发挥汽车底盘优势,实施“整专一体化”战略,协调整专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聚焦市政环卫、钢厂、矿山、港口、城建渣土、水泥搅拌、园区物流等典型场景和客户需求,支持专用车企业发展多品种、小批量、高附加值产品,巩固工程自卸车、物流运输车生产,扩大新能源清障车、环卫车、油田作业车、危化厢式车、随车起重运输车、非公路宽体矿车等车辆的影响力,建设专用车智能产业园。加强专用车企业的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管理,自主研制关键部件,打造细分市场的知名品牌。(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相关县市区)
 
  2.重点发展应急装备车辆。支持专用车企业面向应急救援、安保市场开发新产品。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推进传统产业向安全应急产业延伸。支持迅捷安、震序、宝路等企业重点发展城市消防、森林消防、应急电源、应急抢救、道路救援、应急防撞等专用车,建设全国一流的高端应急装备车辆生产基地。推动应急装备车辆同智能科技结合,实现位置共享、车队对讲、人机交互、远程监控、智能检测等功能,推进智能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的研发应用。支持专用车协会发挥作用,筹建专用车研究中心,持续构建“底盘+上装”一体化体系,推动上装标准化、模块化,交付周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应急管理局,相关县市区)
 
  3.建设一流的军车生产基地。支持东风越野车在巩固拓展三代轻高机绝对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新一代军车研制,加快军车产品智能化、隐身化、无人化发展。巩固东风越野车军车第一品牌优势,打造卓越的特种装备综合服务商,加快东风猛士新一代军车、第三代军民融合产品研发生产。提速震科军用特种车辆装备生产基地建设。(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重点企业服务中心,张湾区)
 
  (四)实施零部件强基补链行动,打造全国重要的新一代汽车零部件基地
 
  1.加快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以专精特新为引领,加快结构件向功能件再向系统件转型,传统件向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转型。深化东风零部件在智能底盘、轻量化、智能座舱、电驱动、热管理、动力技术、智能装备的“6+1”系统化业务布局,推动商用车新能源驱动电机、减速器总成、电池PACK项目落地十堰,建设智能装备、智能底盘技术中心,形成“一园两区三中心”零部件智慧园区。支持龙擎动力、湖北溢滔等重点零部件企业加快新能源动力总成、空气弹簧等技术突破。做强正和车身总成、美瑞特空调、东风德纳车桥等优势产品,提升市场份额。推进东风零部件、东实股份巩固和进入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发挥好产业龙头的牵引带动作用。(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张湾区、茅箭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
 
  2.发展新能源核心零部件。提速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大力推动远景动力、湖北正通云极、正威新能源等动力电池项目投产达效,着力打造动力电池行业的单项冠军。支持以湖北万润为龙头的正极材料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昊朔、宏迈高科等项目建设。布局关键零部件企业,壮大东实大洋驱动电机、维斯曼空压机、十堰东峻储氢系统、湖北正奥高压线束等新能源关键零部件企业。聚焦高效电驱动控制、高压平台架构、多合一电驱系统、高可靠燃料电池堆、换电系统、固态电池等重点领域,补齐关键零部件短板。(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相关县市区)
 
  3.培育和引进智能化零部件。推进汽车电子产业园建设,加快汽车电子及精密配件项目集聚发展,布局车载雷达、车用传感器、域控制器、车载终端、驾驶辅助系统等智能网联核心零部件。加强与壁虎科技、德赛西威、云途半导体等企业在滑板底盘、智能驾驶域控制器、车规级芯片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牵头单位:茅箭区、张湾区、郧阳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责任单位:市招商服务中心、市科技局)
 
  4.发挥装备制造优势。依托东风智能装备产业园、十堰高端装备孵化园,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生产线、模具类和夹具类装备。支持东风零部件装备板块对标国际,推动汽车装备类产品、技术、服务的创新。支持恒进感应、十堰高周波、天舒设备等打造智能淬火成套设备国际一流企业。(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张湾区、茅箭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
 
  5.提升本地零部件配套水平。强化整零协同,鼓励整车企业通过技术输出、资源共享等方式整合要素资源,联合上游材料、中游零部件、下游销售企业,提升同步开发能力,推动技术、产品、品牌联动。定期组织整零协同对接会,实现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双向发力。(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招商服务中心)
 
  (五)实施供应链强韧增效行动,支撑产业突破性发展
 
  1.搭建汽车供应链平台。推动湖北省汽车供应链平台建设,围绕“保安全、降成本、标准化、促重构”,支持长江汽车供应链公司建设集供应链协同、零部件供应、仓储物流管理、供应链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湖北省汽车供应链平台公司。重点拓展原材料集采、底盘集采、动力电池供应、融资租赁、整车销售等领域的对接合作。完善供应链物流支撑体系,以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抓手,巩固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加快公铁联运示范工程、传化公路港等项目建设,实现“一点发全国、全国发一点”。巩固提升中国汽配城、汽配人网等物流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发展。(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产投集团;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茅箭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张湾区)
 
  2.打造供应链服务体系。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依托湖北长江车百产业基金,筛选供应链企业需求,对链上关键企业、成长型企业开展股权投资,帮助对接金融资源和投资资源,支持汽车供应链强链、补链。支持构建湖北汽车供应链公共服务体系,依托车百链(武汉)数字科技公司建设覆盖汽车供应链全链条的数字化科技平台,搭建汽车供应链数据库与上下游资源匹配及项目协同平台,完善覆盖从客户需求、产品开发到交付的全流程供应链对接服务体系,助力企业间线上线下撮合对接;依托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支持汽车供应链标准化与评估认证中心建设,推动完善汽车行业标准化体系,建立公正、权威的评估机制与评价能力,助力汽车供应链降本增效。(牵头单位:市产投集团、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
 
  (六)实施产业创新引领行动,夯实产业转型根基
 
  1.着力提升产业创新及转化能力。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发挥东风商用车行业带动作用,联合行业上下游企业、集聚高校智力资源,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紧盯行业前沿和“卡脖子”技术,加大新一代汽车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打造政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落实“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政企校联动行动,积极引导在堰高校高层次人才主动服务企业发展;推动企业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院校建立联系,联合开展体系化、任务型技术攻关,创新技术专利共享机制;加大中国工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力度,坚持市场化思维、企业化运营,增强产业技术研究院自我“造血”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对外科技创新合作,与北京、武汉等深化协作,共引共建一批国家级或省级研发平台、实验室、孵化器,推动区域创新资源共享共用。(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人社局)
 
  2.建设高水平汽车人才队伍。引进一批专业紧缺人才,加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岗位人才引进力度,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引导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引入技术人员到十堰工作或为本地企业服务。培育一批新型汽车人才,依托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和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新型汽车人才;定期组织重点企业领导及骨干员工开展“专家大讲堂”“企业家沙龙”等活动,提升企业管理层视野和管理能力;广泛开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技能人才培训、技能竞赛,建设一支具备一定规模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留住一批中坚骨干人才,创优人才成长环境,在住房保障、生活津贴、职称评审、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升汽车人才获得感。(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总工会)
 
  3.推动关键领域科技创新。结合国家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技术布局,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加快突破整车平台与轻量化、动力电池、电驱、智能网联等技术。开发全新电子电气系统架构和智能化网联化特征的整车平台;探索车用电机驱动及控制系统解决方案;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系统开发;支持燃料电池系统、储运、储氢等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提升基础关键技术、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等研发能力。(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相关县市区)
 
  (七)实施产业融合培育行动,打造要素融汇集聚的产业生态
 
  1.推动汽车与能源融合发展。提升绿色制造能力,支持远景动力、东风小康打造零碳示范园区;鼓励企业开展厂区屋顶光伏建设项目,在并网运行、系统用能优化方面提供支持。整合新能源发电、储能、智能微网系统,推动完善绿电直供、绿电交易与碳管理解决方案。推动车用能源产业发展,推动储能电站同远景动力、湖北万润等电池企业深度融合,构建本地化“材料、电芯、整包、储能电站”产业链条;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将新能源消纳同氢燃料“制、储、运、用”体系有机结合。(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县市区)
 
  2.加强新能源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推进充换电、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科学布局、适度超前、结构完善智能开放”为原则,加快推进城市充电网络建设,重点覆盖居住区、办公区、商业中心、工业中心、旅游景区、公共停车场等;拓展城际充电网络,推动具备条件的国省干线公路和高速公路的服务区(站)科学布设充电基础设施。合理推进农村地区充电基础设施有效覆盖,因地制宜开展充电设施建设条件改造,统筹考虑乡村级充电网络建设和输配电网发展。积极引导智能有序充电、车网互动、光储充换一体站等示范,优先在公共交通、城市物流领域开展新能源汽车V2G试点。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优先推动城市公交、物流配送、市政环卫、出租等公共领域电动化,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探索打造零部件物流配送、渣土运输、中长途干线物流等换电重卡应用场景。(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经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执法委,张湾区)
 
  3.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城市融合发展。加快智能路网设施建设改造,加快紫霄大道等片区智能路侧设备建设,推进汉十智慧高速项目,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及基础设施与城市大脑的数据联通。加快推进智能网联试点示范,依托本地智能环卫车、清扫车、工程车等产品,建设“一路、一园、一景”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场景,促进“车路云网图”一体化协同发展;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验证,加快产品研发与投放应用的良好互动,实现教育、研发、民生、产业的多方共赢。(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科技局、市行政审批局、市住建局、市城控集团,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茅箭区、张湾区)
 
  4.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汽车制造的深度融合。推进企业技改创新,依托驰田智慧工厂、正和高端重卡车身、智能装备产业园等数字车间、数字工厂,围绕关键工艺、数字孪生、人机协作、工业智能、精益管控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速汽车制造体系升级。培育一批5G全连接工厂、国家级智能制造应用场景试点示范、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牵头单位: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八)实施汽车价值链提升行动,培育产业新增长极
 
  1.推进服务化转型。搭建汽车流通、维保、回收闭环,加快车辆数据互联互通和交互共享,挖掘扩大汽车后市场潜力,提升全场景服务能力,以服务化延伸汽车价值链。发力数字营销,创新开发符合客户需求的购车、用车、售后等多触点金融产品。优化二手车交易市场,健全新能源汽车的二手车检测评估体系。完善汽车维修保养体系,优化维修网点布局,提升售后服务水平。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支持零部件回收利用再制造产业布局,推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企业资质认定和项目落地,形成“资源、产品、报废、再制造产品”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布局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拆解回收,发展备电、储能等电池梯次利用产品。提升检验检测服务能力,拓展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湖北)功能。(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
 
  2.引导企业拓展市场。优化出口激励政策,组织参与国际展览展销活动,鼓励整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重点支持易捷特巩固欧洲市场,支持东风商用车、驰田汽车、东风特汽等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南非、东南亚市场。定期组织招商洽谈、产业对接等活动,鼓励现有零部件向周边省份配套延伸,进入国内外领先企业采购体系,扩大辐射范围。(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招商服务中心)
 
  3.建设汽车文化城。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划时代汽车及零部件品牌。高起点筹办全球汽车新生态发展论坛、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交易会、中国商用车论坛。加快全球汽车新生态发展论坛永久会址、中国汽车博物馆、汽车零部件博览会展馆等“三合一”配套建设。推动发展房车营地、赛事活动、主题公园等汽车文化业态,打造中国汽车城主题文化。(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商联、市商务局、市重点企业服务中心、市城管执法委、市城控集团,相关县市区)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保障。发挥十堰市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全市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全局性工作,加强市级层面重大问题、重大政策、重点工程研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困难。组建十堰市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定期开展培训、咨询、交流活动。深化同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合作,用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中心。
 
  (二)培育市场主体。以构建“千亿龙头、百亿骨干、上市企业、专精特新”四大企业矩阵为重点,覆盖大中小微企业,坚持分类指导、滚动培育,推动产业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建立企业个性问题、产业共性问题、部门责任三张清单,强化本地企业包联服务。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建立并完善“一个重大项目、一个服务团队、一套服务方案”的服务模式,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政务服务代办、部门协调联办”的服务机制,促进各项资源向汽车产业聚集区配置。
 
  (三)强化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稳步扩大产业基金规模,强化基金引导作用,重点服务技改扩能、招商引资、新兴产业培育等项目。加强政银企合作,创新金融产品,用好“产业升级贷”“助企纾困贷”“科技创新贷”等融资担保产品。鼓励企业加强资本运作,支持优质企业入选“金种子”“银种子”企业库,强化上市企业梯次培育和分类指导。
 
  (四)加强要素供给。优化产业布局,建立用地审查报批绿色通道,优先保障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土地供给。加强技能培训,打造各类用工平台,保障用工需求。加大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完善交通、电力、燃气、给排水、热力、污染治理等公共服务要素供给保障机制。
 
  (五)优化评估督导机制。搭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任务评估与监督的闭环考核体系,围绕行动计划目标,科学分解任务,明确责任主体,抓好工作落实,定期通报工作进度。建立重大项目实施、政策落实台账,完善项目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可复制可推广典型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附件:十堰市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布局图
 
十堰市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布局图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查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zlqt.hbchanyelian.com/News-21614.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链企通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