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中央深改委专题部署的重点工作,也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2023年,杭州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中央和浙江省关于“无废城市”建设的决策部署,立足经济总量大、人口规模大、固废产量大的实际,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共治、绿色循环、智慧监管、创新示范”的“无废杭州”新模式。
2023年,杭州“无废城市指数”位居浙江省第一,率先通过全省四星级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评估,成功夺得浙江省“无废城市”清源杯,“无废城市”建设经验做法在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生态环境部和浙江省政府领导多次作出指示批示予以肯定。
一系列亮眼的成绩单,让杭州走在全国“无废城市”建设的前列,通过不断厚植“生态文明之都”特色优势,尽显杭州美丽中国样本的独特韵味。
“无废城市”成为杭州的新名片
自2020年杭州启动“无废城市”建设以来,杭州市紧盯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五大类固体废物,全方位推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大攻坚工程,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到2023年,杭州已经有了一套生态循环、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数字智慧、多方共治的“无废”新模式。
强化整体谋划,构建协同共治体系。制定深化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明确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指标清单和项目清单等“四张清单”,扎实推进60项建设指标、44项重点任务、26项保障任务落实。坚持专班化运作、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多元化参与,纳入市综合考评和美丽杭州建设考核,推动压力传导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健全完善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保障体系,推进《杭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地方立法,启动“无废城市”建设地方立法,进一步提升依法治废水平。
强化源头减量,构建绿色低碳体系。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2023年获评2个市级、1个省级、2个国家绿色低碳工业园区,获评98家市级,11家,7家国家绿色工厂,142家企业实施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推动固废源头精细减量,在人口快速增长、外来人口众多、举办亚运会的情况下,生活垃圾产生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深入推进肥药两制改革,推广配方肥5.32万吨、建成肥药定额示范区各15个,肥药使用连续8年负增长,申报创建生态低碳农场43家、低碳生态农业试验区2个、国家级低碳农场3家。做好民用建筑节能审查,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100%,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超过35%。
强化能力支撑,构建循环利用体系。全市累计建成一般工业固废分拣中心43个、危废小微产废单位收运点12个,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收运体系实现全覆盖;建成再生资源回网点2767个、分拣中心47个,“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社区覆盖率达95.5%、乡村覆盖率达63.8%;构建农业废弃物收储运“一张网”,实现100%全覆盖。加强固废资源化利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9%以上,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96%以上,春花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6.71%,废旧农膜累计回收率93.7%,生活源再生资源回收量增长率实现正增长。
强化联合执法,构建协同监管体系。加强环保、城管、农业与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的联动,深入开展涉固废环境问题联合执法、专项执法,查处涉工业固废行政处罚案件65件、罚款896.19万元,办结涉生活垃圾行政处罚案件2万余件、罚款248万元,建筑垃圾行政处罚案件5400多件、罚款3415万元。开展涉危废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问题118个,均已完成闭环整改;开展工程渣土领域专项治理,排查整改问题3964个。发现建筑垃圾非正规堆放点23处,均已督促落实整改。
“无废亚运”打造首届大型“无废赛事”
自2015年9月16日成功获得第19届亚运会举办权以来,“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理念已融入杭州亚运会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作为“绿色亚运”的重要内容之一,杭州把“无废城市”理念和绿色办赛要求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无废亚运”创建行动,推动固体废物能减尽减、办会物资可用尽用,成功打造亚运史上首届大型“无废赛事”,经验做法被生态环境部转发全国推广借鉴,成为杭州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案例。
办赛环境“以绿为底”。统筹赛事筹办和城市发展,将无废理念贯穿赛前、赛中、赛后全流程。开发“无废亚运”数字化应用场景,上线“亚运碳中和—减污降碳协同”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13个领域碳排放全过程可回溯、可查询、可更新。开展“人人1千克·助力亚运碳中和”活动,累计参与人次超1亿,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共排放温室气体88.29万吨,使用绿电减排温室气体2.20万吨,接受社会捐赠碳抵消指标109.99万吨,在亚运会、亚残运会历史上首次实现碳中和。杭州亚运会期间(9月23日至10月8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2%、PM2.5平均浓度20µg/m³、综合指数2.8,均为历史同期最佳,优于G20杭州峰会期间。
场馆设施“向绿而生”。坚持场馆“能改不建”,器材设备“能租不买、能借不租”,56个竞赛场馆中44个为改建或临建,12个新建场馆充分考虑赛后利用,30个训练场馆均为改造场馆,累计建成81家“无废亚运”饭店、4家“无废亚运”工厂。比如,由杭州国博中心展厅改建的亚运壁球馆使用合成可回收建设材料,赛后可最快实现“亚运状态”与原有功能无缝衔接。同时,挖掘光伏、水电、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实现亚运史上首次所有竞赛场馆常规电力100%绿电供应,让绿色能源点亮亚运之光。
赛事活动“因绿溢美”。全领域推进绿色住宿、节俭餐饮、无纸办赛、推广可再生材料等源头减量,构建可回收物分类体系和办会物资租赁共享体系。开幕式上,首次使用零碳甲醇燃料点燃主火炬、创新“数字烟花”,全程无碳、以美动人。亚运村内,“村民”房间的衣架、牙刷杯由麦和秸秆加工而来,回收的150余吨纸质餐具等废弃物共制成原生纸90吨,其中牛奶盒被加工成手提纸袋、扇子,再次回到“村民”手中。“无废亚运”获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亚奥理事会代理总干事维诺德等外国贵宾一致点赞。
“无废城市”理念和绿色办赛要求的结合,让亚运史上有了首届大型“无废赛事”,杭州也获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亚奥理事会代理总干事维诺德等外国贵宾一致点赞,这也将为其他大型活动及赛会提供“无废”标准和经验。
“无废理念”走进千家万户
“无废城市”建设和每位市民的生活理念息息相关,为推动“无废城市”品牌建设,这几年,杭州通过坚持“无废”理念先行,向大众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形成共建共享的“无废”新风尚。
通过强化宣传引导,让“无废”理念深入人心。依托公交地铁、户外大屏、媒体等平台,播放公益广告2万余次。特别是抓住亚运机遇,向市民发布“无废亚运”公众十条,鼓励市民群众将“无废”理念带入生活之中。
通过完善支撑体系,让“无废”选择更加简单。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广泛开展“无废细胞”创建,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废物循环利用体系,累计建成无废学校、无废酒店、无废工厂、无废乡村等“无废细胞”2100余个,不断延伸“无废”触角,逐步实现“全域无废”。
通过倡导绿色低碳,让“无废”生活逐渐成为新风尚。几年来,“光盘行动”“无瓶行动”不断深入人心。为了提高绿色包装材料占比,杭州坚持推广“无废驿站”,逐步实现“绿色物流”,争取到2025年,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10万个以上,快递行业废弃包装产生量实现零增长。强化政企协作,依托龙头企业,吸引更多人投身资源循环利用。开展“无废学校”建设,发布全国首套“无废课程”,将“无废”理念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家校协同带动更多家庭实现“无废”生活。
如今,杭州“无废城市”建设成效初显,但全域建成“无废城市”、全面创建“无废社会”仍然任重道远。接下来,杭州市将锚定“全域无废”目标、发扬“无废亚运”经验,力争率先建成国家“无废城市”,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创造新经验、输出新模式、贡献新方案。
来源:土壤和固体废物化学品处
原标题:引领“无废生活”新风尚 打造“无废城市”新名片——2023年杭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