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中链企通环保网 > 新闻资讯 > 湖北2024年“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主题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湖北2024年“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主题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2024-05-30 来源: 中链企通环保网 浏览量:209

  主持人(省生态环境厅宣教处处长杨正国):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感谢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通报2024年4月的环境质量。二是介绍湖北省2024年“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下面先通报2024年4月份环境质量。
 
  一、环境空气质量
 
  2024年4月,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整体较去年同期改善,优良天数比率同比提升,主要颗粒物浓度同比下降。全省17个重点城市(17个市州)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5.1%,同比提升12.2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0μg/m3,同比下降7.1%;PM10平均浓度为51μg/m3,同比下降10.5%。其中13个国考城市(13个地级市)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4.6%,同比提升13.1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1μg/m3,同比下降6.9%;PM10平均浓度为51μg/m3,同比下降10.5%。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
 
  2024年4月,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为优。省控断面水质为Ⅰ——Ⅲ类的断面90.5%,同比上升8.1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0.3%,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其中,国控断面水质为Ⅰ——Ⅲ类的断面占91.6%,同比上升7.5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0.5%,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河流水质稳中有升。全省河流断面水质为Ⅰ——Ⅲ类的断面91.6%,同比上升6.9个百分点,其中武汉市倒水李集、荆州市西干渠姚集等77个断面水质好转;劣Ⅴ类比例为0.4%,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湖泊水质有所改善。省控29个湖泊水域,水质为Ⅰ——Ⅲ类的占72.4%,同比上升26.0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水域,同比持平。其中,武汉市武湖水质由Ⅴ类好转至Ⅲ类;武汉市豹澥湖、后官湖、黄石市三山湖水质由Ⅳ类好转至Ⅱ类;武汉市斧头湖、孝感市汈汊湖、野潴湖水质由Ⅳ类好转至Ⅲ类;武汉市梁子湖水质由Ⅲ类好转至Ⅱ类。水库水质保持稳定。省控水库水质均为Ⅰ——Ⅲ类,同比持平。
 
  2024年4月的环境质量通报完毕。下面介绍湖北省2024年“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情况。无废城市建设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先进模式。
 
  2018年1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2019年4月30日,生态环境部公布11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2022年4月24日,生态环境部公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狠抓长江保护修复,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美丽湖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邀请到了:省生态环境厅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处长巫勇;十堰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左辉;荆门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鲁修文;鄂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江成军;孝感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艾俊;仙桃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工会主席陈小平;潜江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田友福,介绍湖北省2024年“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下面请巫勇先生介绍湖北省2024年“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情况。
 
  巫勇(省生态环境厅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处长):各位新闻媒体记者朋友们,大家好!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今年年初,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将“强化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与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并列作为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要任务。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使命重大。“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城市”并不是指城市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是指城市的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
 
  下面,我介绍我省“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情况。
 
  一、全省总体工作进展
 
  一是“无废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2023年5月,报请省政府同意,我厅会同16个省直厅局联合印发《湖北省“无废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系统谋划“无废城市”建设,形成“示范引领、重点推进、共同缔造”的建设格局,推进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美丽湖北建设。2023年10月,我省发布了第一批省级“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包括十堰、荆门、鄂州、孝感、仙桃、潜江6个市。全省形成了“4+6”的“无废城市”建设格局,包括4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无废城市”。
 
  二是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得到新拓展。在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领导下,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统筹协调机制。强化了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季度调度、年度评估、信息报送等管理机制,定期召开视频调度会,紧盯地方工作进展,形成省市上下联动、部门齐抓共管、全方位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同时,加强宣贯推介,与媒体合作宣传“无废城市”建设优秀案例,常态化多形式向媒体推送“无废城市”工作进展和经验做法,积极营造“无废城市”建设良好氛围。
 
  三是重点探索创新任务取得新成效。国家明确将“磷石膏污染全链条治理”作为我省重点探索创新任务,我省把“无废城市”建设与磷石膏综合利用、磷化工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从磷化工全产业链前端、中端、末端共同发力,探索形成了符合湖北实际的磷石膏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新路。我省出台了全国首部磷石膏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规《湖北省磷石膏污染防治条例》,建设磷石膏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对磷石膏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监管。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省2022年、2023年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快速提升,污染防治效果明显改善。今年年初,省生态环境厅何开文厅长结合“无废城市”建设,在《环境保护》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湖北省探索磷石膏综合治理新模式 推动磷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部将湖北经验纳入“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简报予以肯定和推广。
 
  二、四个国家级建设城市成效明显
 
  武汉、黄石、宜昌、襄阳等4个地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以来,在推动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绿色化、低碳化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3年底,共370项任务,已完成181项,完成率48.9%;185个重点项目,已完成94个,完成率50.8%。
 
  武汉市积极推动工业固废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尾矿减排和综合利用,实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45%以上。黄石市探索采矿业“无废矿区”模式,利用尾矿研发节能环保砖等材料,年利用尾矿1000万吨;不断激活“无废细胞”建成并授牌全省首座集节能降碳、减污减排于一体的“无废加能站”,助力“无废城市”建设。宜昌市联合荆门市、荆州市、恩施州,共同推动宜荆荆恩“无废都市圈”建设;大力推动磷石膏全链条综合治理,2023年新增磷石膏综合利用率提至70%以上;创新打造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3+1”运行管理范式,打通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最后一公里”。襄阳市打造以骆驼集团铅蓄电池回收再利用为代表的多条循环产业链。目前铅蓄电池回收网络已覆盖鄂、川、陕、渝等八个省市,回收利用能力达30万吨/年。
 
  三、六个省级“无废城市”建设开局良好
 
  第一批省级“无废城市”建设城市中,十堰、荆门、鄂州和潜江4个市已经印发“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孝感市和仙桃市正在报市政府审议,将于6月份完成方案印发。6个城市结合城市发展定位、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情况,突出建设重点和特色,有序启动建设工作。
 
  十堰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肩负着“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政治责任,该市瞄准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目标定位,以汽车制造业为重点,从制造、回收、拆解、再制造的全产业链出发推动形成汽车产业减废模式。同时依托茅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以小流域为单位整体推动“无废流域”建设。
 
  荆门市依托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持续推动磷石膏综合治理入手,促进磷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优势,大力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发展工业集中区绿岛模式。
 
  鄂州市结合创建快递包装示范城市,以临空经济区航空物流聚集区作为绿色物流园区试点示范,推广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开展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应用试点与绿色发展综合试点,力争打造“无废”物流快递绿色体系。
 
  孝感市依托静脉产业园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对建筑垃圾、有机垃圾、市政污泥、危险废物等各类固/危废实行园区集中化管理,形成由源头到终端完整的固体废物处理产业链,打造用地集约化、废物处置协同化、能源循环化的运行模式。同时,按照“一县一业”原则,推动形成各县市区“无废城市”建设特色。
 
  仙桃市作为畜禽养殖大市,为巩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成效,积极推广“粪污专业化能源利用”“污水肥料化利用”等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示范镇建设。
 
  潜江市作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依托石油化工产业优势,开展“无废采油厂”建设,推动江汉油田建设“无废油田”。同时,推进小龙虾产业链发展与文化旅游领域有机融合,打造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
 
  记者朋友们,“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也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废行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推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普遍共识。2021年12月14日,联合国大会正式宣布每年的3月30日为“国际无废日”,加强“无废”理念宣传、引导发动社会广泛参与是“无废城市”建设能否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环节。今后,请媒体朋友们积极参与和支持,充分引导群众力量积极参与,宣扬“无废”理念、营造“无废”建设浓厚参与氛围。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省生态环境厅宣教处处长杨正国):下面进入媒体提问环节,请在提问前通报一下所在媒体名称。
 
  问题1(新华社湖北分社)请问十堰市在“无废城市”建设中,安排部署了哪些具有十堰特色的创新工作?
 
  左辉(十堰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谢谢您的提问。大家都知道,十堰市有三张国际名片:仙山、秀水、汽车城,同时十堰市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守好一库碧水,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也是十堰市要扛牢的政治责任。所以,我市充分结合“汽车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推动发展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的定位,因地制宜打造十堰特色。在“无废城市”建设中,我们主要开展以下三项特色创新工作。
 
  一、构建汽车制造业循环产业链,建立全产业链减废模式。
 
  一是推动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逐步构建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全链条的绿色产品供给体系。二是建立汽车行业绿色制造名单动态管理机制,探索开展绿色认证、星级评价和动态调整。三是构建废旧机动车拆解加工循环产业链。鼓励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和再生企业与新能源汽车生产、动力电池生产及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等企业合作,高效回收利用废旧动力电池。四是推动形成以废旧轮胎为主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打造废旧轮胎绿色生态循环利用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专业化再制造旧件回收企业。五是加强铸造粘土废砂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提升固废资源化利用产业能级,实现废砂全面综合利用。六是开展汽车制造行业危险废物调查评估,编制《汽车制造行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指南》,建立汽车制造行业危险废物规范化评估指标体系,推进危险废物环境管理规范化。
 
  二、推动“无废流域”建设,构建部门协作流域治理模式
 
  王蒙徽书记提出,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以小河清保障大河净。十堰市茅塔河是全省首批5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之一,所以我市提出构建部门协作的“无废流域”治理模式。一是依托茅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以小流域为单元整体推动“无废流域”建设。在茅塔河流域,与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有机融合,优先开展“无废景区”“无废乡村”“无废社区”等细胞工程建设,并逐步向全市推广。二是沿茅塔河两岸乡、镇,优先开展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集中配送-回收处理体系试点、河库定期清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逐步向流域外乡镇推广。三是从打造清洁航运模式、强化流域生态整治、构建“部门协作流域治理”模式,在做好库区水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的基础上,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无废流域”建设经验。
 
  三、健全农业生态保护法规标准,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利用
 
  一是制定实施《十堰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条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助力推动全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从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等方面,规范规模以下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提升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水平。二是建立健全以农业清洁生产为目标的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和产品生态化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标准体系,为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三是结合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发展定位,积极搭建平台,推动以全过程资源化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环水有机农业示范区,逐步创新“好土好业好产品、好山好水好生态”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
 
  问题2(国际在线):荆门市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有哪些特色工作?
 
  鲁修文(荆门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感谢您的提问。自2023年,我市列入省级“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我们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主要情况如下:
 
  一是加强磷石膏综合治理。针对我市磷石膏库存在安全环保风险隐患、磷石膏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问题短板的情况,我们开展了磷石膏污染防治集中攻坚行动,梳理制定出2个目标和7项攻坚措施,推动了109个环境问题的整改。坚持“以用定产”,加大磷石膏制路基材料、矿山生态修复材料、土壤改良剂等大掺量利用新途径,推动磷石膏综合利用。2023年全市磷石膏产生量509.44万吨,综合利用量351.98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69.09%,同比增长13.51%。
 
  二是有效管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聚焦化工园区,化工、医药、电子等重点行业,围绕废弃危化品、废有机溶剂、废酸、废铅蓄电池等重点类别危险废物开展专项排查,建立问题清单,按月调度,定期通报,全面整治。荆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区分布着大量的化工医药企业,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给园区带来了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我们按照“政府部门引导+社会主体投资+园区共享治污”的思路,在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设施、荆门绿岛活性炭集中脱附中心,实现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治理、稳定达标排放。
 
  三是大力推进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我们依托格林美、雄韬电源建立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和废铅酸蓄电池集中收集转运体系。同时,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通过技术奖励、信贷优惠、财税支持等,加大对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荆门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立法机遇,拟将电动自行车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纳入法制化管理。
 
  问题3(极目新闻):请问鄂州市将在“无废城市”建设中主要做哪些特色创新工作?
 
  江成军(鄂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谢谢您的提问。鄂州市地处“武鄂黄黄”都市圈核心区。2024年5月8日,鄂州市人民政府印发《鄂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我们将按照实施方案要求,主要做好以下两项特色创新工作:
 
  一、助力“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创建,打造绿色快递发展新模式。鄂州市建成亚洲第一座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铁、水、公、空”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据统计,2023年鄂州市快递业务量超2.1亿件。
 
  一是开展高效节能绿色示范创建,探索建设智能物流园区,持续开展绿色快递网点、绿色快件分拨中心创建,推动快递网点标准化建设深入乡镇、农村,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于快递服务。二是推进快递包装减量循环新趋势,做好可循环、可折叠包装产品应用试点工作,支持快递企业推行可循环快递包装统一编码和规格标准化,在校园、社区等场所的快递网点开展快递包装纸箱集中回收工作。减少电商快件二次包装,大力推广使用生产耗能低、末端易回收、可自然降解、再生循环利用高的包装产品。到2025年,我市可循环包装的邮件快递数量达到100万件,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到95%。
 
  二、“邻避”走向“邻利”,构建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体系
 
  一是明确园区定位和主管部门,强化顶层设计。明确以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为主要产业的园区和城市基础设施定位,以补齐固体废物处置能力短板,实现固体废物区域协同共治为目标,科学制定《鄂州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选址及策划方案》,主管部门为鄂州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召开市政府专题会议,会议明确了项目选址、一期建设内容及各相关部门任务分工,加快推动项目落地。
 
  二是科学规划园区功能,发挥协同处置效应。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是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为核心,以餐厨垃圾处理厂、建筑垃圾处理厂、大件垃圾处理厂、炉渣综合利用项目和飞灰填埋专区为周边的一体化项目群,各类处理设施工艺设备共用、资源能源共享、环境污染共治、责任风险共担,降低“邻避”效应和社会稳定风险,着力实现鄂州市固体废物全流程、可循环式综合利用,有效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难及建筑垃圾堆存问题。
 
  问题4(湖北卫视):请问孝感市在“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可以依托哪些优势高质量推动“无废城市”建设?
 
  艾俊(孝感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谢谢您的提问。孝感连续6年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形成了纺织服装、纸(卫)塑包装、盐磷化工、食品加工等四大传统产业和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4+2”产业体系,以及各县、市、区“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基于我市发展定位,我们将在“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从三个方面探索打造具有孝感产业优势的“无废城市”模式。
 
  一是推动静脉产业园多种固废协同处理的“无废”模式。孝感市静脉产业园以环境治理设施为基础,融合建筑、生态、景观、科普、社会沟通等要素,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主,配套处理建筑垃圾、市政污泥、餐厨垃圾、危险废物、焚烧飞灰、医疗废物等固废,形成由源头到终端的固体废物全过程处理产业链。此外,静脉产业园还承担着生态环保科普馆的作用,从无废城市建设、垃圾分类、绿色消费等不角度进行展示和宣传无废理念。静脉产业园多种固废协同处理的“无废模式”,不仅解决了土地资源紧张的难点问题,还有效破解邻避效应,形成多种固废协同处置的“无废孝感”模式,助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二是创新服装行业全产业链“无废”模式。依托汉川的服装纺织加工优势,加快构建服装纺织行业绿色制造体系。鼓励生产企业依据纺织品材质分类指南,提高废旧纺织品分拣效率和准确性。引导支持纺织企业特别是品牌企业使用再生纤维及制品,提高再生纤维的替代使用比例。构建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产业链,充分发挥服装纺织行业优势,培育建设一批绿色技术创新平台。探索建立符合孝感市情的废旧纺织品回收循环再生的地方标准,形成“废旧纺织品、回收、分拣、分类、开松、纺纱、再加工制品”的循环产业链,助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
 
  三是因地制宜全面推动“无废细胞”建设。根据孝感市各县(市、区)规划布局及特点,因地制宜推动“无废细胞”建设,提升“细胞”引领能力。在开展“无废”景区、公园、商超、学校、机关、酒店常规“无废细胞”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各县市区产业特色,按照“一县一业”,打造“无废城市”建设行业标杆,比如在汉川市推动纺织服装行业开展“无废园区”建设,在应城市和云梦县推动盐化工行业开展“无废盐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在云梦县和安陆市等养殖大县开展“无废农场”建设,在大悟县结合大别山革命老区开展“无废文旅”建设,在孝昌县结合大别山绿色发展示范县建设开展“无废农旅”建设,依托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选取基础条件较好的小流域为单元整体推动“无废流域”建设。谢谢!
 
  问题5(湖北日报):仙桃市2023年以来,结合本市产业特色和固体废物管理现状,已经逐步启动“无废城市”建设,请您介绍一下在现有推进过程中,有哪些举措可以确保方案落实落地?
 
  陈小平(仙桃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工会主席):谢谢您的提问。2023年以来,仙桃市认真贯彻落实省生态环境厅等17个省直部门联合印发的《湖北省“无废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细化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着力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在工业固体废物防治方面,一是紧盯一般固废产生大户源头减量,指导督促华润电力(仙桃)有限公司加快推进实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项目替代部分火力发电,目前该公司太阳能发电项目已投入运行共发电3.9亿度,相比火力发电煤渣、粉煤灰及脱硫石膏等一般固废产生量减少38750吨。二是鼓励重点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实现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2024年1月,我市健鼎(湖北)电子有限公司、湖北康舒药业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荣誉称号。三是加快推进仙桃市循环经济产业园新能源动力电池拆解回收及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设,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土建基础工程,预计2025年建成投入运行。
 
  在农业固体废物防治方面,一是因地制宜推行种养一体化、PPP(政府、养殖户、合作社三方合作)、产业对接及商品有机肥等多种模式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全市非禁养区697家规模养殖场全部完成配套设施,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36%。二是“五化一体”大力提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采取奖补资金激励方式,将全市“原料化、基料化、燃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企业从以前的7家增加到16家,2023年离田利用秸秆近15万吨。三是积极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在全市设置了市级贮存点1处,确定66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点,督促全市354家农药经营门店全部配备了农药废弃物回收桶,2023年全市农药使用量为498吨,累计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38.55吨,回收率77.1%。
 
  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一是实行“一把扫帚扫到底”,统一了责任主体、统一了管理模式、统一了作业方式,实现了全城区清扫保洁全覆盖。二是完善设施设备,通过政府投资、BOT、PPP等模式,投入近14亿元,建成占地1000亩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循环利用生态产业园,综合处理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市政污泥等各类固体废弃物,购置机械化道路清(洗)扫等作业车92辆,在城市道路安装分类式果皮箱4600多个,新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21个。三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按照“市场运作、公司托管”的思路,将城市环卫服务向乡镇、农村延伸,推动镇村环卫保洁规范化、制度化,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在建筑垃圾处理方面,一是加大2022年3月出台的《仙桃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宣传力度。二是加强大件垃圾装饰装修垃圾全流程控管,通过市城管办牵头,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及城区四办等协调配合,指定将大件垃圾和装饰装修垃圾堆放至指定场所集中收集,统一运送至市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利用中心进行处置,截至目前共处理大件垃圾约11550吨,装修垃圾处理约23100吨。三是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运行监督管理,确保主体工程和配套环保设施稳定正常运行。
 
  在危险废物管理方面,一是危险废物处理能力增强,仙桃市绿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新增物化工段危险废物处置资质,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种类达到10大类54小类,可更好地服务于市内危险废物处置。二是补齐了医疗废物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引进社会资本由仙桃创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采用微波消毒工艺、设计每年收集、贮存、处置2800吨医疗废物项目,可同时满足市内医疗废物日常处置及应急处置需要。三是危险废物电子标签二维码信息化管理驶上快车道,16家危险废物环境监管重点单位中已有6家实现了危险废物入库智能化管理,近40家一般产废单位危险废物全部使用二维码电子标签。提升了危险废物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谢谢!
 
  问题6(长江日报):潜江市建设“无废城市”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快推进?
 
  田友福(潜江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谢谢您的提问。潜江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无废城市”建设,从2021年起就相继在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和《潜江市加快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的实施方案》等规划和政策文件中提出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按照《湖北省“无废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市政府组织编制并印发了《潜江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我们将聚焦石油化工产业主导、虾稻产业引领发展、城乡一体化水平等三大区域特色,构建产业循环链明显增强、协同耦合活力显著激发的绿色发展模式,实现固体废物源头大幅减量、有价资源充分利用、有害废物安全处置、固体废物环境风险全面管控、“无废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各项工作落实落地,我们将坚持系统推进、协同增效的原则,形成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促进“无废城市”建设与相关规划和重点工作协同推进。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夯实组织保障。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构建了潜江市“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设立了53个建设指标,明确了23项重点工作任务、15个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四个方面46项任务。通过建立指标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项目清单,做到目标任务化、任务项目化、项目责任化。
 
  二是加强创新引领,完善制度体系。健全政策制度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边界,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和污泥处理处置等重点领域长效管理制度,完善政策激励机制。优化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建立多元投资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企业资金投入“无废城市”建设领域。
 
  三是完善支撑体系,提升保障能力。强化技术与标准支撑。组建人才队伍,开展技术研讨和帮扶。依托科创中心和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快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领域技术推广。强化市场与资金支撑。多渠道拓宽“无废城市”建设资金来源,发挥市场配置作用,探索开展固体废物处理计量收费和税收减免。
 
  四是发挥特色优势,创新建设路径。以产业绿色转型引领特色固废源头减量,以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园区固废集中处置,以耦合共生系统发展构建循环产业体系。我们将积极推动江汉油田建设“无废油田”,以绿色企业行动计划为引领,推动勘探开发全过程、经营管理各领域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化、利用资源化和处置无害化。推动打造“无废产业链”,加强小龙虾产业从种苗繁育、养殖加工、交易物流、餐饮食品、综合利用、文创开发等全过程、全产业链绿色管理,出台了小龙虾产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推进小龙虾产业链发展与文化旅游领域有机融合,实现小龙虾产业由传统农业、特色产业向现代农业、综合产业的新跨越。同时,我们将加大宣传引导,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培育各类“无废城市细胞”,大力营造“无废”氛围。我们将全力加快“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为全省“无废城市”建设以及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潜江贡献!谢谢!
 
  问题7(中国环境报):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意见》,明确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实现城乡“无废”、环境健康。请问湖北省在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方面,2024年有哪些重点工作部署?
 
  巫勇(省生态环境厅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处长):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2024年是全省“无废城市”建设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重点是贯彻落实《湖北省“无废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紧紧围绕“无废城市”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建机制、抓任务、强保障、夯基础、重宣传,深入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我们将从三方面着力推进。
 
  一是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我们将以制度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包括强化调度通报机制,开展月调度、季分析,通报各地进展情况;加强学习交流机制,搜集梳理国家动态、外省经验、我省经验亮点等内容,学习先进,创新推进。同时,对重点任务进行动态分析,对“4+6”城市在组织领导、机制建立、重点任务实施、重点项目推动进行跟踪,督促有序有效推进,并适时组织开展指导帮扶。
 
  二是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指导武汉等4个国家“无废城市”按时序推进建设任务,推动十堰等6个省级“无废城市”有序开展建设任务,对各地“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进展及成效开展监督管理。持续推动探索创新任务,以宜昌、襄阳、孝感、荆门等地市为重点,深入推进磷石膏污染全链条治理,构建磷石膏污染防治系统解决方案,做好国家在湖北开展的“无废城市”建设探索创新任务。为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激发做好“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的强大动力,我厅计划召开全省“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邀请相关地市开展交流讨论与经验分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进程。
 
  三是进一步营造建设氛围。省级层面利用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宣传方式,引导社会各界知晓政策、弄懂政策。借助主流媒体,切实做好各城市建设经验、亮点和成效的新闻宣传和深度报道。充分发挥两微宣传平台作用,开展系列“无废”文化宣传,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指导地市结合3月30日的“国际无废日”和即将到来的“6·5环境日”开展“无废城市”系列宣传活动,为公众科普“无废”理念,引导公众积极践行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绿色消费、“光盘行动”等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号召公众争做“无废城市”建设的倡导者、宣传者和践行者。今年的六·五环境日湖北省主场活动在黄石市举办,将通过多种形式展示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就,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届时欢迎记者朋友们、环保同行们来参观,为主体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推动人人参与“无废城市”建设,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无废”氛围。谢谢!
 
  主持人(省生态环境厅宣教处处长杨正国):谢谢各位嘉宾和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
 
  来源 |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
 
  编审 | 胡翠红 、左梦婷
 
  原标题:2024年“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主题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查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zlqt.hbchanyelian.com/News-34843.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链企通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