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2018-09-20 来源: 中链企通环保网 浏览量:1442
民企纷纷“投怀送抱” 是潮流所向还是有苦衷?

当前, *企收购、控股民企上市公司的案例比较多,从民企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经济增速下行和股市不景气,一些民企上市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触及平仓线触雷,今年已有20家左右将大比例股权转让给 *有资本, *资成为实际控制人。
②一些民企正处交接班时期,子女不想接班,遇到现在的各种困难更觉得实体经济难做,索性出售股份;
当前, *有资本收购、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现象,需要从深层次来解读。
从上市公司方面看,确实是部分上市公司自身遇到了财务危机。但危机背后,是浮躁的资本市场,投机风气重,项目由利益驱动、缺乏战略,短期行为多,盲目跟风等根本性的问题。
从监管层面看,也有市场制度的因素,尤其是2015年后,加大IPO力度,上市公司直接融资难且贵,于是寻求各种间接融资渠道。
从大环境上看,十九大之后,加大了金融调控力度,加上中美贸易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导致许多上市公司,尤其是资本运作过度、不注重实体经营、过度加杠杆的上市公司股票下跌严重,出现爆仓甚至跑路等现象。
所以才有了大量 *有资本增资或控股上市公司的现象,这种情况看似打击了一些投机分子,但如果持续发展,就会形成“ *进民退”的氛围,会让很多企业把 *资看成靠山,甚至会影响大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民营企业、资本市场、实体经济的信心下降。
相比于对实体经济的伤害,更严重的是对企业家心理层面的伤害,一旦造成很难愈合。
因此,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负面信号,不应该成为趋势,希望能引起高层的重视。
目前来看,上市公司引入 *资控股股东的,大多是大股东股权质押要爆仓, *资接盘缓解资金压力,避免上市公司因大股东问题出现动荡的情形。 *资主动出击收购民营上市公司控股权的情形尚不多见。
*资是 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提高效率,引进先进管理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于 *于民都是好事。但 *企问题也多,需扭转低效浪费的形象。
很多民企也问题多多,大股东无人约束,不顾实力加杠杆乱投资、内部官僚化和腐败、公司治理形同虚设、老板一言堂等等,民企也需要持续改革。
*终,市场会检验,但 *资在多方面比民资有优势,竞争上并不完全公平。
我也不认同所谓的“ *进民退”, *企做得不好退市的也有, *企壳很烂的也有,民企借 *企的壳以前也常见。但确实在资金和资源上,当下 *有资本有优势,民企投资偏谨慎。那几家上市公司 *资不接可能都没人接。
再者, *企上市公司本身会成为 *资改革的平台,这事说了好多年,中央也说要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 *有企业,管理、机制、约束等都是可解的问题,不是所有制本身的问题。 *资改革,是要引进人才、机制、社会资本约束管理层,而不是私有化。
目前看, *资进入上市公司后还没有进一步的重组动作,不排除以后有重组事宜,也可能是 *资支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强。
当然,也不必担心 *资收购所有上市公司,一是没必要,二是没见到强买强卖,三是 *资也没那么多钱。
(来源:格隆汇
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查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zlqt.hbchanyelian.com/News-393.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链企通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