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规模目标
内蒙古:
绿氢项目数量全国领先,截至2025年规划绿氢项目达105个,并提出到2035年绿氢产量目标超过吉林省。
新能源装机规模力争新增4000万千瓦以上。
广东:
明确建设“制、储、输、用”一体化氢气体系,新增电源装机3000万千瓦。
山东:
新能源装机目标2000万千瓦,并突破海水制氢、副产氢纯化等关键技术。
江西:
到2025年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1000吨/年,建成加氢站10座。
福建:
2025年氢能产业产值目标500亿元以上,燃料电池汽车应用规模达4000辆,加氢站超40座。
甘肃:
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能力达20万吨/年,产值目标100亿元,减少碳排放200万吨/年。
吉林:
规划到2035年绿氢总产量超过内蒙古,成为北方绿氢重要生产基地。
二、关键业务布局
技术研发与产业链协同:
京津冀: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打造跨区域氢经济廊道。
湖南:支持氢能“制储输用”全流程创新,构建区域综合示范工程。
安徽:加强氢储能技术攻关,推动绿氢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
天津:规划到2030年建成加氢站83座,形成覆盖全市的加氢网络。
新疆:启动全球最大氢储能项目,聚焦“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
应用场景拓展:
宁夏:推进万吨级绿氢一体化项目,重点布局工业领域用氢替代。
浙江:支持临海地区发展氢能船舶、海上风电制氢等场景。
辽宁:通过补贴推动加氢站建设,2025年前完成两座加氢站补贴98.23万元。
政策支持与示范工程:
北京:对氢车推广企业发放补贴超2.1亿元,推动氢能技术商业化应用。
青海:出台17条举措支持氢能发展,重点布局低成本制氢与长时储能技术。
三、区域协同与规划特色
内蒙古包头市:聚焦氢燃料电池汽车配套产业,打造电堆、储氢系统、动力系统产业集群,推动“绿氢经济”与新能源重卡结合。
江西赣鄱氢经济走廊:以“九江-南昌-吉安-赣州”为轴线,联通长江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多元协同的氢能产业生态。
福建:强化氢能装备制造,培育20家覆盖全产业链的龙头企业。
备注:各省政策均围绕“制氢规模化、技术自主化、应用多元化”展开,重点支持绿氢替代、加氢站网络及跨区域协同发展。
*本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