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16日)是2025年世界噪音日。近年来,随着公众对噪音问题的关注度提升,我国在噪音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挑战。以下是综合各领域信息的治理进展分析:
一、政策法规与标准完善
新版《噪声污染防治法》实施
自2022年6月5日实施的新版《噪声污染防治法》明确了噪声分类(工业、交通、社会生活噪声)及各部门职责,要求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管,公安、住建、交通等部门分工协作。例如,商业活动中使用高音喇叭扰民被明确禁止,违者由公安机关查处。
此外,2025年住建部发布的《住宅项目规范》对住宅隔声提出新标准,电梯、水泵、变压器等共用设施设备以及空调外机传至室内的低频噪声不得超过30分贝,起居室上限40分贝,楼板隔声性能提升以减少邻里噪音干扰。
全国噪声投诉与治理行动
2023年全国噪声投诉案件达570.6万件,较上年增加120万件,其中社会生活噪声占68.4%。针对此,生态环境部等16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政府监管+社会共治”模式,强化部门协同与公众参与。
二、技术创新与产品应用
降噪技术突破
民用方面,华为FreeBuds Pro 4及FreeBuds 6耳机采用“双向静谧通话”技术,通过多麦克风阵列和AI降噪算法,消除最高100dB背景噪音,适用于多场景通话,提升沟通清晰度。
公用方面,珠海市香洲区试点搭建“噪声智慧化管理平台”,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实现精准管控,提升治理效率。
新能源设备的噪音优化
光伏发电系统因无机械运动部件,运行时仅逆变器产生轻微噪音(约58分贝),远低于传统发电设备;风力发电则通过直驱式设计、叶片优化等措施降低噪音,大型风机噪音控制在50-60分贝(类似洗衣机运转)。
三、地方实践与社区治理
“宁静小区”创建
重庆市作为噪声污染防治试点城市,通过调整广场舞场地、安装噪声监测设备、制定居民公约等方式,累计创建577个“宁静小区”。例如,礼嘉街道将扰民广场舞移至小区外,结合专业设施管理,投诉量从每周50余起降至零。
基层矛盾调解
部分社区尝试整合街道、物业、业委会等多方力量,建立“五方共治”模式,将噪声问题化解在基层。但实践中仍存在执法权分散、调解效果有限等问题,如商户喇叭扰民常陷入“执法-反弹”循环。
四、现存挑战与未来方向
执法与监管难点
社会生活噪声(如商户喇叭、装修声)因流动性强、取证难,治理效果易反复。部分基层部门存在“宽容”态度,执法力度不足。
部门间职责划分不清,如住建部门负责隔声标准,但建筑施工噪声需生态环境部门介入,协作机制待优化。
公众意识与参与度
尽管多地开展“静音行动”(如高铁静音车厢试点),但公众对噪音危害认知仍不足。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噪音污染可引发心血管疾病、学习障碍等,需加强科普教育。
城市规划与绿色技术推广
未来需推动绿色建筑(如隔音材料)、电动交通工具普及(减少交通噪声)及新能源设施布局优化,从源头降低噪音与碳排放。
总结
噪音污染治理已从单一执法转向“科技+政策+社会共治”的综合模式,但在法规落实、跨部门协作及公众参与方面仍需突破。社会正在呼吁更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以回应公众对宁静生活的迫切需求。
注:本文为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