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围绕健康饮食、健身运动、养老服务、新型健康服务业态等领域提出重点举措。其中关于有机食品认证、建设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研发适老化产品用品等均可持续发展议题息息相关。可持续发展与ESG作为近年中国市场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新晋热点话题,其在推进过程中多从金融投资实践和企业ESG实践展开,与社会民生略显距离感,本文从“健康中国”“健康消费”视角将可持续议题解构进公众生活和消费场景以期,让可持续发展规划于民、为民理解、消费在民。
一、“健康消费”中的可持续发展议题
(一)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关键内容和当前进展
可持续发展议题最广泛认可的定义来源于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体现为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其中,干净的水、洁净的生活环境、充足的营养等都是支持基本生存权和健康权的体现,由此推动社会配套的基础设施和价值链生产服务,促进城市、社区和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贫穷、无饥饿等目标的实现,人们也对通过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建设提出平等的社会氛围、体面的工作、拥有良好的健康和福祉、关心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等进一步向好发展的诉求。

*加粗项为“健康消费”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内容
根据《2024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17个目标和169个子目标中,仅有17%的目标进展顺利,近一半目标进展甚微或停滞,甚至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目标出现倒退,距离实现2030年议程的进程远未达到预期。与此同时,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全球风险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已成为未来十年全球面临的最大风险,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崩溃等环境问题也位居前列。这些风险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环境、气候和生态系统保护密切相关,进一步凸显了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紧迫性和复杂性。
(二)健康消费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根据PopulationPyramid.net,截至2024年底统计数据,中国内地人口年龄分布当前集中于(30-39]和(50-59]区间,在2020年前整体人口结构整体仍为杠铃型,而在2020-2025年间因环境、社会和经济的综合影响体现为(0-4]区间的显著缩减,易面临规模和结构双重冲击下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年龄结构老化下的劳动力短缺和企业用工成本增加、高科技发展下的技能断层,以及社会和家庭资源向养老领域倾斜挤压部分教育领域的投资等,出现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的代际人力资本积累的负循环。

图1. 中国人口结构图示(截至2024年统计数据)
数据来源:PopulationPyramid.net
从人口经济学视角观察,《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 Based Solution)”理念,一方面通过优化城市基础服务场景、引导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人性化设计的健康产品和服务,激发公众对健康消费的诉求,从需求端促进市场经济向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结构转型。另一方面可通过提升社会公众整体身心健康状态,减缓来自个人和公共医疗的支出压力,在缓释一部分由人口结构缩减带来的劳动力供给、养老金等社会保障压力的同时,于个人和群体方面也可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生活体验,降低人们对于变老和养老的紧张态度/以及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摩擦,用可持续发展的展望促进社会公众对生活的热爱,用积极的期许提升对未来世代及生育的信心。
具体来看,在十项主要任务的导向下:
一是城市规划和基础服务中体现出的环境和社会友好升级建设,有助于通过降低追求健康生活的阻力,提升公众对健康生活追求的主动意识及健康产业的发展;而在此背景下更具气候韧性的城市建设、无车城市和“十五分钟生活圈”的打造,城市绿度的提升、城市/区域/个人碳排放降低,将进一步提升城市ESG风险韧性。
二是建立与老年人的深度交流,提升社会年轻人和“老年人”理解和互助性,并以此对养老服务和设施的升级改造、人性化辅助器具的开发,加速城市适老化进程的同时,可以此为可持续产品/服务开发契机,让市场经济向“无年龄歧视”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
三是对公众对绿色/有机食品消费生活方式引导,通过健康饮食和合理膳食的方式提升公众的身心健康程度和整体活力,同时绿色/有机食品消费偏好也将由需求端导向食品价值链的高质量结构升级。
二、健康消费中绿色食品消费的重要性
(一)从人体免疫系统看绿色食品消费的重要性
“污染物”将随着食物链位置越高而出现生物累计性的放大效应。如《寂静的春天》重点诠释了化学农药(如敌敌畏DDT)对生态环境的具体破坏影响,特别是书中在开篇第三章同时揭示化学农药如何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以及随着食物链等级升高出现因脂溶性特点,大量贮存于富含脂质的器官内,如肾上腺、甲状腺、睾丸,并相当多留存在肝、肾以及包裹着肠子的肥大的保护性的肠系膜脂肪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积聚在不同程度上会导致人体健康受损。
“工业化”食品中营养成分比例失调将导致人体生理失衡。在《每个人的战争》中也重点提及食物链以及精制糖、工业化养殖的奶蛋肉类、加工食品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如ω-3和ω-6脂肪酸被称为人类无法合成的“生命的要素”,ω-6有助于储存脂肪,提高细胞硬度,促进身体在面对外界侵害时产生炎症,并加速凝血;ω-3则有助于神经系统的生长,令细胞膜更柔韧,减少炎症,并限制脂肪细胞的生成。人体的生理平衡之一主要取决于体内ω-3和ω-6脂肪酸含量的平衡(接近1:1),即膳食平衡实现。在有机草场中饲养的奶牛挤出的奶及其衍生奶产品(黄油、奶油、酸奶和奶酪)、用草料饲养的肉牛出产的牛肉以及自由放养以草为食(而非谷物)的母鸡下的鸡蛋,均含有ω-3脂肪酸;而随着人们对奶产品和牛肉需求的增长,用几乎不含ω-3脂肪酸的玉米、大豆、小麦替代为养殖饲料后,易导致人类体内ω-6与ω-3脂肪酸的失衡比例达15:1~40:1。
因而,人们可以通过主动选择“有机”肉类或蛋类、多食用小鱼小虾而非大鱼(食物链等级高)的食物消费,减少农药、激素和抗生素积聚的放大摄入,增加ω-3脂肪酸的摄入减少炎症指数以及限制脂肪细胞的生成,更好的调动人体自然的防御力来保持身体健康。

图2. ω-3和ω-6脂肪酸的含量失衡负面影响
资料来源:《每个人的战争:抵御癌症的有效生活方式》
(二)从友好的生态环境看绿色食品消费的重要性
全球农食体系温室气体排放不容忽视。食品消费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全球农食系统占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1%,平均每年约为160亿吨,比全球热力和电力行业排放加总的22.4亿吨多出14%,却鲜少受到关注,且全球食物系统正在随着全球化经济和食品加工链条变得更加能源密集型。根据世界银行《宜居星球的秘诀:实现农食系统净零排放》报告,农食系统八大主要排放源分别是牲畜相关排放(25.9%)、森林净转变(18.4%)、粮食体系浪费(7.9%)、家庭食品消费模式(7.3%)、化肥生产和使用(6.9%)、土壤相关排放(5.7%)、农场能源使用和供应(5.4%)、稻米生产相关排放(4.3%),且如果从需求端角度考察农食排放将呈现另一重比例。

图3. 农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超预期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宜居星球的秘诀:实现农食系统净零排放》
绿色/有机食品消费将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化农食系统变为应对气候变化新机遇。在农食系统在展现出对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同时,是仍未得到开发的低成本支持气候变化行动的机遇,农食系统可以在种养殖环节充分调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 Based Solutions)”,通过土壤及农作物等生态系统功能从大气中吸收温室气体。此外,在推动农食系统自然解决方案的同时,也可进一步加强全球粮食安全和韧性、提高绿色/有机种养殖水平,减少高碳排放的工业化养殖场景,提高食物的营养。因而,在健康消费的场景下,可将危害地球健康的农食系统转变为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体系,低碳、绿色、有机的食物供给不仅将从食物源头——充分的营养提高人们的健康程度,生态和动物友好的种养殖方式、有机农场/牧场也将为人们增添接触自然的场景,发展“两山理论”的绿色消费经济新机遇。
三、绿色食品消费发展中的ESG管理
(一)绿色食品消费标识现况
根据蚂蚁科技集团、蚂蚁消费金融、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联合发布的《绿色食品消费标准研究》中关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定义和标志认证情况,市场现有绿色与有机食品标准更为关注食品安全和生态性,未将食品行业各环节的减排降碳纳入考量,同时国内外关于绿色/有机食品的定义和认证标准中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均以减少化学品使用、无污染、可安全适用的原生态为宗旨,但目前市场中的绿色/有机标签均不完全包含“低碳”的设定;同时,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提示以欧盟为首推进产品环境碳足迹(PEF)追踪——生态标签计划可能会使欧盟有机食品(ECOCRET-有机标准)被边缘化。因而,如何平衡市场层面对农食产品碳足迹追踪要求,保持绿色/有机食品的高标准实务认证是推动“绿色食品消费”的重点。
表1. 绿色/有机食品”与“绿色食品消费”定义与区分

资料来源:《绿色食品消费标准研究》
(二)ESG对绿色食品消费认定的支持
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作为可持续发展指示性工具,在议题框架中已充分包含应对气候变化,如温室气体排放、压力测试等风险分析中所要求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碳减排技术开发与使用、循环经济商业模式等相关的指标追踪,针对绿色/有机食品行业也已包含种养殖环节的饲料、化学物质和转基因管理、动物道德、生产和加工链、运输、包装品、储存环境等细节管理要求。如在澳大利亚《有机标准认证》(ACO)中,在畜牧管理中需确保牲畜的健康和福利,运输环节需满足牲畜平均活动面积标准,在家禽饲料、补充剂和治疗方法上做出细节要求,加工准备中需保持审慎的跟踪记录以确保其清洁、用水等加工环境要求。

图4. 国内外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标准特点梳理
资料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绘制
(三)推动绿色食品消费发展建议
在我国ESG以信息披露为主流化推动路径的当下,基于“健康中国”“健康消费”的行动规划,可进一步以ESG为管理工具详实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行动。
政策端,可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标准认定顶层设计、强化绿色食品消费数据化管理平台和监督管理体系,推进绿色低碳有机食品消费认证(从土地到餐厅),并在以消费的需求端导向围绕当前中国各地区食品种养殖、消费结构特点进一步结合金融建构闭环的个人消费端—企业生产端的双向激励体系,从健康食品消费向健康中国2030计划迈进。
金融机构端,结合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一方面在支持大型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企业之余,针对中小微ESG审核和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对农食体系中的绿色/有机食品项目的支持,推动绿色食品的种养殖;另一方面可与个人消费金融相结合,开发绿色食品消费认定场景,打通从企业到个人的绿色食品消费(如碳账户)等数据流转体系。最后,可依据以上行动数据捕捉和需求,进一步完善农食系统ESG框架数据建构,推动基于农食体系的社会健康指数预测和分析、农食系统的气候风险分析等,提升金融机构全面风险分析管理能力的同时,也可对政府端关于健康中国、双碳目标等更多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企业/商户端,一方面食品行业龙头/规模企业可加大对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和重视,并依据供应链领导力对上游原材料提供有机、低碳绿色种植的技术支持,对中游环节包装、运输和各加工环节提出管理要求,在下游环节明确消费者端的绿色/有机食品消费引导,以及主动完善消费后服务(包装废弃物、过期食品)等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闭环处置。针对个体/家庭种养殖户可主动参与健康中国消费行动,更为绿色有机的种养殖提高农副产品的营养价值、附加价值;针对个体商户则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健康食品消费选择,在健康消费发展过程中寻找自身市场差异化竞争机遇。在上述行动过程中,各主体均可参考ESG管理作为行动指导并记录,清晰绿色食品管理各议题“账簿”,在梳理并优化内部管理的同时,提升获得更多金融机构优惠资金支持的机会。
从消费者角度,作为健康消费、绿色食品消费的主动行动方,是从需求端推动市场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重要角色。一是可从绿色生活方式的转变着手,在个人ESG框架中发现更为健康、可持续生活场景的机会点,并营养学角度回顾自身的饮食结构并进一步向健康膳食调整;二是向市场展示对绿色、有机、健康食品的消费选择偏好,以需求端促使市场中更多健康食品的供给和选择;三是探索在“双碳”大环境下,各金融和消费平台对绿色、低碳食品的优惠和补贴支持(含个人碳账户的积分返利等类型),让绿色和健康食品与可持续消费进入良性循环。
作者:
邓洁琳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杭州市上城区绿色价值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标题:IIGF观点 | 邓洁琳:健康消费赋能可持续发展——以绿色食品消费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