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引领下,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正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钢渣作为钢铁工业的主要副产品,年产生量达粗钢产量的8%-15%,如何高效利用这一固体废物,成为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挑战。近期南京建成的全国首条钢渣“零碳”示范路,为钢渣资源化提供了创新样板,也标志着钢渣从“废料”向“资源”的转变进入新阶段。本文将从利用路径、典型案例和市场前景三方面展开分析。
1 钢渣资源化利用的主要路径
钢渣资源化利用已从简单的填埋处理,逐步发展为多路径、高附加值的综合利用模式,主要聚焦于两大方向:
- 道路建设领域:钢渣凭借其优异的物理性能成为理想的筑路材料。南京示范项目采用“钢渣替代天然骨料”模式,在沥青混凝土中掺入60%的钢渣骨料,形成“5cm厚AC-16中粒式+4cm厚AC-13细粒式”双层铺筑结构。工程数据显示,钢渣的抗压强度和耐磨性较传统玄武岩骨料提升15%以上,显著延长了道路使用寿命。同时,钢渣还可用于路基材料,如河钢唐钢与哈斯科公司合作开发的钢渣混凝土,已成功应用于70余条国道、高速路段,累计销售60万吨。
- 建材生产领域:通过深加工技术将钢渣转化为高附加值建材产品:
- 复合微粉:采用“高压辊压机终粉磨&三级磁选”工艺处理钢渣,与矿渣微粉混合制成水泥掺合料。南昌方大特钢项目通过此技术实现200万吨/年钢渣全量化处理,产品应用于水泥厂和商砼站,每吨减排二氧化碳0.8吨。
- 绿色建材原料:鞍钢10.5亿元升级钢渣处理线,通过有压热焖技术提升渣铁分离效率,使尾渣转化为建筑骨料,形成“固废—建材—碳汇”产业链。
此外,钢渣还可用于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等领域,但受限于技术成熟度,规模化应用仍以道路和建材为主。
2 典型案例与实践经验
近年来,全国多地开展钢渣资源化实践,形成了一批可复制的标杆项目:
- 南京梅钢“零碳示范路”:该项目于2024年12月启动,在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指导下,梅钢与环科南京公司合作建设。项目特点包括:
①减碳效益显著:通过钢渣替代天然骨料,每平方米道路减少48kg二氧化碳排放(全生命周期测算),1100平方米示范路累计消纳钢渣尾渣500吨。
②技术突破:采用钢渣高效筛分与陈化稳定化技术,解决传统钢渣因游离氧化钙导致的体积膨胀问题。
③规划推广:未来将扩展至市政道路、港口水利等场景,助力南京“无废城市”建设。
- 江西钢渣规模化铺路项目:作为全国首个大面积应用钢渣铺路的省份,其创新点在于:
①经济效益突出:钢渣完全替代碎石,降低原材料成本30%以上,仅一条高速路改造即节省造价约4000万元。
②性能优势验证:钢渣硬度高于天然石材,大幅提升道路耐久性,养护成本降低20%。
-大型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模式:
- 河钢唐钢:与哈斯科公司合资成立处理中心,年消纳钢渣120万吨,开发钢渣超细粉、沥青骨料等产品,应用于唐深高速改扩建工程。
- 南昌方大特钢:投资1.6亿元建设钢渣处理线,获海尔租赁5000万元专项融资支持,实现钢渣“零排放”和污水“零排放”。
3 市场前景与驱动因素
钢渣资源化产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其发展动力来自多方面:
- 政策强力驱动:在“双碳”目标和“无废城市”建设的双重背景下,国家出台系列政策鼓励固废高值化利用。南京将钢渣道路纳入“无废城市”建设核心场景,计划在园区、社区复制推广示范经验;鞍山铁西区则将冶金渣处理列为战略新兴产业,单项目投资超10亿元。
- 经济效益显著:钢渣利用可大幅降低工程成本。江西案例显示,钢渣铺路比传统方案节约30%以上成本;南京浦口区利用焚炉渣筑路,每吨材料节省3-5元,单条道路节约70万元。鞍钢升级项目预计年利润达9800万元(东区5546万+西区4254万),显示其良好的盈利潜力。
- 技术成熟度提升:
- 预处理技术——有压热焖、高效筛分等技术解决钢渣稳定性问题(鞍钢项目);
- 应用技术——60%高掺量钢渣沥青混凝土(南京示范路);
- 设备支持——专业化钢渣处理设备融资租赁模式(海尔租赁支持方大特钢)。
- 碳减排刚性需求:钢铁行业碳减排压力巨大,钢渣利用成为重要突破口。按南京项目数据推算,若全国10%道路采用钢渣铺筑,年减碳量将超千万吨。钢渣微粉在水泥领域的应用,每吨可减排0.8吨CO₂,进一步增强了其市场竞争力。
4 发展建议与挑战
尽管钢渣利用前景广阔,但全面推广仍需突破以下瓶颈:
- 技术标准缺位:目前钢渣骨料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导致工程质量参差不齐。建议加快制定《钢渣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规范》,明确稳定性控制指标(如游离氧化钙含量阈值)。
- 资金压力突出:钢渣处理线投资高昂(如方大特钢项目需1.6亿元),中小企业难以负担。可推广“绿色融资租赁”模式(如海尔租赁方案),或设立钢渣资源化专项补贴。
- 产业链协同不足:钢铁企业、建材厂商、道路建设单位尚未形成高效协作机制。建议构建区域级“钢渣—建材”产业园区,例如鞍钢与市政集团合资成立固废处理公司,实现上下游一体化。
- 市场认知偏差:公众对“废渣建材”存在安全性质疑。需加强示范项目宣传(如南京组织媒体探访梅钢道路),并通过寿命周期数据消除疑虑。
结语
南京钢渣“零碳”示范路的建成,标志着我国钢渣资源化利用进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从道路建材到水泥掺合料,钢渣正变身为绿色转型的重要资源。随着“无废城市”建设的推进和碳减排政策的加码,钢渣资源化产业将迎来千亿级市场空间。
然而,要实现钢渣从“示范”到“普及”的跨越,仍需破解技术标准、资金投入、产业链整合等挑战。未来应通过“政策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三力协同,将钢渣利用深度融入循环经济体系,让这条始于南京的“零碳之路”,真正延伸为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
注:本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