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中链企通环保网 > 新闻资讯 > 环保新质生产力 | 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耦合高效碳捕集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

环保新质生产力 | 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耦合高效碳捕集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

2025-07-07 来源: 中链企通环保网 浏览量:0

  生态环保产业作为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环保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产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本栏目将聚焦生态环保产业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模式,深入宣传推广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发布环境技术进步奖项,全面介绍行业内的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引导行业持续创新,加快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科技的融合赋能,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环境技术进步奖
 
  项目名称: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耦合高效碳捕集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
 
  项目编号:HJJS-2024-1-07
 
  获奖等级:一等奖
 
  完成单位:清华大学,河北建滔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中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
 
  完成人:李俊华,陈阵,何燕生,马永亮,苏航,尹征,刘长东,陈建军,赵兵海,焦玉玺
 
  项目简介
 
  燃煤发电、钢铁、建材、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CO2)排放源,也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以有机胺溶液为吸收剂的化学吸收法具有吸收速率快、选择性高、工艺流程成熟等优点,适用于近常压、大流量、较低CO2浓度(3%——30%)烟气碳捕集过程,具有大规模推广应用潜力。为解决燃煤烟气胺法碳捕集存在的高能耗、高物耗与“碳-污”治理相互影响的问题,清华大学牵头负责,联合河北建滔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中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组建研发团队,展开了系统性研究,形成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成果:
 
  1. 明晰了不同胺组分与物理溶剂氢键网络构成与分子间极性作用力,揭示了CO2解吸强化过程中直接催化与气液平衡变化的共同作用机制;开发了多元复合胺新型吸收剂耦合多孔载体固体酸解吸催化剂的碳捕集技术体系,建立了支撑碳捕集工艺设计的核心材料物性参数库。
 
  2. 设计研制了波纹孔板均质填料强化传质、贫富液高效换热器、湿式水洗-干式丝网过滤高效除雾、多级并行加热再沸器、夹层式催化解吸整装填料等高效吸收塔与节能型解吸塔内关键构件。
 
  3. 发明了选择性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净化热稳定性盐耦合变压深度精馏溶剂热处理净化杂质工艺,研发了碳捕集烟气深度预处理与多级水洗后处理工艺,有效降低二次污染物排放,实现了碳捕集系统低成本清洁稳定运行。
 
  在河北建滔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建成的20万吨/年燃煤锅炉烟气碳捕集与循环利用项目稳定运行15个月以上,捕集的二氧化碳全部用于醋酸生产,节约了企业生产原料成本,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科技成果经多位院士专家组成的技术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形成了燃煤烟气CO2高效捕集-醋酸生产产业链及首套工艺,技术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入选中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和国家工信部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荣获第5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和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获奖感言
 
  李俊华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教授
 
  本项目以“双碳”战略为引领,聚焦燃煤烟气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通过产学研深度协作,突破了胺法碳捕集高能耗、碳污交互影响等技术瓶颈。团队创新开发了多元胺-物理溶剂复合吸收剂与催化解吸材料体系,构建了低能耗、高稳定性的碳捕集工艺,实现了CO₂捕集与污染物近零排放的协同增效,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在成果转化方面,项目通过“技术研发-工程示范-产业应用”全链条联动,支撑了20万吨/年CO₂捕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落地,验证了技术的经济性与环境友好性。建议未来进一步深化“低碳工艺-资源回收-能效优化”协同创新:一是推动碳捕集与工业原料耦合利用,拓展CO₂高值化应用场景;二是加强智能控制与新型材料研发,提升系统能效与稳定性;三是完善碳捕集行业标准体系,促进减污降碳技术在高排放行业的规模化推广。团队将继续深耕烟气治理与碳捕集利用技术,为绿色低碳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原标题:环保新质生产力|烟气多污染物深度治理耦合高效碳捕集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
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查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zlqt.hbchanyelian.com/News-49454.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链企通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