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6 来源: 中链企通环保网 浏览量:582
陕西咸阳足疗风乍起 咸阳要建“足疗城”
当足疗这一行业在灯火迷离的都市尚处于半遮半掩之时,曾经以“中*医药保健城”扬名海内外的咸阳市却大张旗鼓地要把足疗保健培育成一个新的产业。记者在一周的采访中发现,足疗保健已逐渐为市民们所接受,成为咸阳健康消费新时尚;同时,也为咸阳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咸阳要建“足疗城”
仿佛一夜间,咸阳变成了“足疗城”。事实上,仅仅一年多时间,咸阳市就把一个不起眼的行业发展成为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产业,新增足疗经营场所400余家,安排下岗失业人员3000余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余人。这样的成绩的确让人羡慕。
记者发现,各式各样的足疗在古城开展得如火如荼,大大小小的足疗保健店顾客盈门,生意火爆。中华路100米范围,竟聚集了10余家。几乎所有的宾馆、酒店也都开设了足疗服务项目。一双受尽“委屈”的脚通过足疗师的保健按摩,刺激足部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诊治、预防疾病,强身健体。足疗所具有的多重保健功能吸引着众多的消费者。
有报道称,发展足疗保健产业是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拓宽下岗职工再就业门路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咸阳市的决策者发展区域经济的良苦用心。
很长一段时间,陕西的经济发展都不尽如人意。全省财政补贴县*多时占八成,农村人均纯收入排在全*倒数位置,城市下岗职工比例之高名列全*前茅,政府决策层面临的经济负担和政治压力超出常人想象。
作为历史上中*第一个封建*家秦王朝的*都及汉、唐等13个王朝的京畿之地,咸阳是中*西部*大的纺织工业基地,纺织业占到全省的50%,有着“纺织城”的称谓。市区以陇海铁路为轴线,集中分布着60多家纺织企业,形成了棉纺、毛纺、化纤、印染、服装、纺织机械及纺织教学科研等门类齐全、成龙配套的完整体系。
纺织工业是咸阳的骄傲,然而风云突变,市场经济下,往日的优势一度竟成了包袱。前些年,由于纺织企业发展很不景气,有的破产,有的转产,有的被兼并,造成大量职工下岗。*多时竟达6万人,而市区人口还不到80万。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成为咸阳党政班子的心头大事。针对40岁以上的下岗女职工和50岁以上的下岗男职工,政府通过掏钱购买清洁、交通协管、单位保安等服务岗位,安置了一批下岗职工,但仍然有大量的下岗职工无法实现再就业,开辟新的就业岗位迫在眉睫。同时北部五县和“旱腰带”上贫困群众的增收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决策者。关注城乡弱势群体,使其早日走上小康之路成了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工作重点。
做大做强足疗保健产业,咸阳得天独厚。历史上咸阳名医药师荟萃,留下许多宫 廷秘方和民间偏方、验方等医学文化遗产。建*后,陕西中医学院、陕西中药研究所在咸阳的成立,使得传统中医医疗技术进一步发扬光大。近年来,咸阳的许多医务工作者和社会有识之士,积极研究挖掘祖*传统保健秘方,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先后研究开发出了“505”保健品、“步长脑心通”、“三八妇乐”等神奇的医疗保健品和 “神刀”、“神脉”、“神针”等中医医疗技术,涌现出来辉武、赵步长、冯武臣、张朝堂、袁晓峰等杰出的医疗技术人才。咸阳因此被称作“中*医药保健城”。
“保健城”的称谓反映出了咸阳人思想解放、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20世纪80年代,小小的505元气袋风靡全*并走出*门,发明者来辉武先生骄傲地夸口他的产品是“世界50亿人的希望”。当年,来辉武辞去公职下海开发505保健品,踏着三轮车在咸阳街头叫卖,背着黄布包到陕西省委、省政府上门推销的话题至今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足疗保健是一门起源于中*古代,在海外及欧美等*家发展起来,又传回我*的一种新兴的现代医疗保健方法。集预防、保健、治病、康复于一体,是无毒副作用的自然疗法。通过用手对人体足部62个反射区进行按摩,通经活络,达到对人体十大系统的功能性疾病进行保健治疗,具有安全、经济、方便等特点。
咸阳市长张立勇发现这一来源于中*传统中医理论的实践很有发展潜力,预见到了足疗保健作为产业发展的价值:韩*、日本等*早已大兴足道,*内南方一些城市也把足疗列入政府规划,有着“中*医药保健城”背景的咸阳为什么不能发展足疗呢?他思索着,随着咸阳人文城市的建设、旅游业的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的加大,打“足疗牌”不仅能给游客和客商提供富有特色的服务,而且还可以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谓一举两得。从现代消费角度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随之更新换代,花钱买健康已成为时尚。作为医疗保健范畴的足疗,其好处逐渐为人们所认知,有可能做成产业。
经过一番调研,咸阳市确定了宏大的规划:立足西安后花园,做大咸阳足疗品牌,做强足疗产业,建设中**大的“足疗城”。2002年12月24日,咸阳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决定成立咸阳市推广足疗保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市足疗办)设在市总工会,张立勇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以后,做足疗就像理发一样,谁都可以进去,咸阳足疗是阳光下的足疗。”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张立勇形象地说,“咸阳足疗要打出品牌,必须强调自身特点,因此我们提出要做‘专业足疗’,把市场定位在大众消费、定位在老百姓的足疗上,让群众能消费得起。市上号召机关干部业余时间带头做足疗,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还出钱为离休的地厅级老干部免费做足疗。在全省劳动就业工作会议上,我专门介绍了咸阳足疗。咸阳的电视、报纸也开设了专栏宣传足疗。总之,要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创造发展的良好环境。”
“现在,咸阳的足疗已渐成气候,解决了一大批下岗职工再就业;前段时间,市足疗学校还向北京输送了200名学员,”张立勇高兴地说。
关键问题是观念
一个市长担任推广足疗保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引起了许多人的议论。对此,张立勇并没有回避风头。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和本刊的采访中,他直率地承认,“足疗产业不仅是市委、市政府支持的,而且这个组长还是我自告奋勇担任的。”
外界评价,宋洪武是很有超前观念的市委书记,张立勇是个敢吃螃蟹的人,发展足疗保健产业他们不谋而合。宋洪武认为,一个地区要发展首先要有思路,其次要有胆识;咸阳要发展,思想观念需要大解放,足疗保健产业就是思想观念解放的有效载体。
2002年,陕西省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实现关中率先跨越发展的意见》。规划5年中,“一线两带”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关中地区GDP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左右,达到西部先进水平。
无疑,这给咸阳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由于距离西安仅有20公里,在商贸、信息、金融、物流、高科技等方面,咸阳与西安无法相比。有一种声音建议把两个城市合并起来。由于担心被“吃掉”,咸阳一度躲开西安,向北、向西发展。在本刊2002年举办的“西安—咸阳都市圈战略发展高层研讨会”上,张立勇不同意咸阳与西安完全不可比的观点,他认为两城完全可以通过竞争得到共同发展。而出自政府网站上市长致词里的“秦地*胜,无如咸阳”,则明确表白了咸阳急欲重振雄风的迫切愿望。
然而,改革的推进与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民俗、习惯和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因素配合。咸阳的决策者认为,正是这种软环境的短缺,成为制约咸阳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调动人的精神。犹如当年“红旗渠”代表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样, “咸阳足疗”某种意义上被赋予了观念创新的内涵。
事实上,经过20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中*民众狭义的“义利观”、“本末观”已有所进化,不会再提“利”就脸红,言“商”就心慌。“取财有道也是义”等观念被普遍认可,但人们更多的是把“财富”、“利润”挂在嘴上,远未落实到行动中,更没有渗透到潜意识里。
咸阳决策者的观念很超前。当年人民路改造时,竖在马路边的牌子上写着一句很有影响的话:“谁得罪客商,谁就是咸阳人民的罪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谁阻碍咸阳的发展,谁就是咸阳人民的罪人;谁促进了咸阳的发展,谁就是咸阳的功臣——宋洪武和张立勇都想做一些有益于咸阳发展的事。
但从整个外部环境来讲,当时并不利于足疗的发展,首先来自政府层面的阻力就非常大,一些人的保守落后观念十分顽固,对工作持消极态度;一些人虽认为足疗是件好事,但害怕引起非议,对工作也是退避三舍。对此,张立勇深有感触,“陕西要发展,必须解放思想,不要怕外界议论;从积极角度看,议论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把咸阳足疗宣传出去;我们现在内部不争论,要在外界的议论中埋头苦干。”
咸阳市总工会担当了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的重要角色,具体负责全市足疗保健推广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组织。“这种安排,可能是考虑到我们与下岗职工联系密切的原因”,咸阳市总工会主席何彩娥说,“由于人们观念的原因,足疗保健作为新的产业,发展起来会有一定的风险;搞不好,有可能半途而废。但是有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张立勇市长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给了我们很大的勇气。”何彩娥在工会系统工作了13年,之前从事妇联工作12年,在咸阳政界口碑很好,工作能力也很强。
起初,何彩娥工作中压力很大。有人说,何主席都是正派人,怎么会干那样的事,也有人见了面,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你们的足疗还做着没有”。何彩娥对足疗保健有着亲身感受,她年轻时由于工作过度劳累,前几年身患多种疾病,跑了多家医院都不见起色,后来还是通过足疗调节好的。“尽管工作十分艰难,但不管再难,也要干下去;马克思主义刚到中*传播时,也是困难重重。”采访时,她给记者做起了宣传,“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足疗。” 其实,自从接过重担后,何彩娥就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在省委党校地厅级干部培训班上,她逢人就大谈“足道”,以致结业时有人笑谈,培训印象*深的就是咸阳足疗。
发展足疗保健产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由于这部分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的底层,接触新生事物很少,思想观念往往很保守,转变非常艰难。咸阳市总工会主抓足疗工作的梁立昌副主席对此深有体会:“一些下岗职工择业观念转变不过来,一些人爱面子,图虚荣,害怕吃苦耐劳,宁愿受穷也要保持一种‘贵族精神’。”
他有些激动地说,在咸阳,许多修鞋的、弹棉花的、做木工的、打杂工的,都是从东部而来,往往一干几年不回家。而有些咸阳人,包括城市的下岗职工,哪怕闲在家里睡觉,也不愿意去干那些认为又脏、又苦、又累、丢人现眼的事。由于社会舆论的原因,消费者也有思想顾虑,做足疗就像是做见不得人的事,偷偷摸摸,理不直,气不壮。
为了转变人们的观念,梁立昌带着足疗协会的会员和培训学校的教师到市内及各县区、各企业,面对面地对下岗职工宣传足疗知识,并现场演示。在陕棉八厂,教师在现场演示过程中告诉一个职工的脾脏被摘除了,他连声称是,感到十分吃惊,在场的人也信服了。这样的事例不可能每次都发生,但他们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一直没有停过。
市总工会采取了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推动足疗保健培训工作,将其纳入年度基层工会的一项新任务列入考核目标,对没有完成培训任务的县区和基层工会在年底整体工作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并将下岗职工参加足疗保健培训的落实情况与“交友帮扶”、困难援助资金划拨挂钩。
总之,能想的办法都用尽了。在不懈的努力下,在观念的碰撞中,足疗逐渐为大众所接受,人们再也不“谈足色变”。“大病找医院,小病找足疗”已成为咸阳人的共识。
咸阳市公路局工会主席李新卷是咸阳市足疗保健中心的常客。记者采访时很大方:“我花了200元办了一张包月卡,每周定时做足疗;市总工会抓足疗,我要带头支持,这是一项政治任务;不过话说回来,足疗确实是好,把我身上的许多老毛病治好了!”
咸阳市规划局局长陈武告诉记者,2003年11月,印度尼西亚一位外商前来咸阳投资足疗产业,吸纳了260多人就业,这些人原来大多是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现在每月平均工资都在1200—1800元;并且通过一业带多业,仅每天给洗衣房送去的毛巾、浴巾,费用就达几百元。
记者认为,观念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咸阳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深的城市,这种文化有着积极的方面,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而观念的核心是文化。要改变落后的观念,就必须改造落后的文化。当然,这种改造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观念的转变将会遇到落后文化的顽固抵抗。然而,转变是必然的。
足疗师的摇篮
2003年春节前,张立勇新任咸阳市长。就职演讲中,他提出把咸阳足疗作为产业发展的话题成了人们谈论的热点,精明的商家嗅出了其中的味道。春节过后,咸阳街头涌现出了许多足疗店,随后,几乎所有的宾馆、酒店也都开设了足疗服务项目。从2003年9月起,一些高档的足浴店纷纷开业,甚至外地包括外商投资的足浴店也紧急抢滩咸阳。
咸阳足疗产业迅速发展的背后,市场需求这只无形的手在作怪。市场前景的看好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升温迫切需要有一技之长的足疗技师。政府层面意识到,足疗保健从业人员必须首先经过专业化培训,产业才能规范发展。而当时,咸阳市的足疗技师都是采取“师父带徒弟”的方法产生的,并没有一家专业的培训机构。于是,在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的两种合力下,咸阳市足疗保健培训学校诞生了。
早在咸阳市政府2002年第73次常务会议上,成立培训学校的议案就被提了出来。2002年12月12日,考察小组向有关部门递交了成立学校的可行性报告,提出年培养足疗技师5000人的目标。2003年1月27日,咸阳市足疗保健培训学校正式挂牌成立。
张立勇对学校期望很高,要求办成下岗职工再就业的窗口,帮助下岗职工提高技能的阵地,学习有关政策法规、提供就业信息的桥梁。他动情地对记者说,“解决一个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就是解决了一个家庭的贫困问题,一年培训5000人,就等于解决了咸阳5000户家庭的温饱问题,没有哪一个产业能够这样大面积解决弱势群体的生存问题,而这些人恰恰是*需要政府帮助的。”
咸阳市常务副市长李三原给学校的定位是:负责全市足疗保健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技能考核,向社会输送合格专业人才。以下岗失业人员培训为重点,同时广泛吸收社会闲散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参加,使其普遍掌握足疗保健技能,拓宽就业能力。随着咸阳市场的饱和,可考虑向省内和其他地市和外省市开展劳务输出,扩大咸阳足疗的影响。
学校成立之初,政府拨了专款支持建设,以后将逐步断奶,使学校向自主办学、自主经营方向发展,但足疗学校与社会上其它类型办学还是有所区别的,不以盈利为目的,对下岗职工不收取培训费用。为了使萌芽中的学校不致夭折,市总工会将其纳入到咸阳市困难职工援助中心管理。
记者从位于咸阳市体育场内的培训学校了解到,学校从陕西中医学院聘请了骨干老师担任理论课教学,从全市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知名足疗师中选出实习指导老师,并结合有关资料,编写了足疗培训实用教材。
足疗保健市场的需求催生了学校,而学校的成立并没有立即得到社会上有就业需求人士的看好。2003年11月,校长虎振猛拿着咸阳市委、市政府下发的文件到汉中招生,当地人对咸阳的做法觉得不可思议。2004年农历正月十五刚过,他到咸阳市北五县招生时,虽然有县上工会同志陪同,但去了后勉强招了一个班的学员。“招生难”折射出传统观念的巨大阻力。
“工会同志干工作一靠热情,二靠责任心,”梁立昌说。经过市总工会的努力,培训学校在艰难中逐渐成长。2003年2月17日开学以来,学校已举办了46期培训班,近300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员个个身手不凡。有人戏称,咸阳足疗保健培训学校是足疗技师的摇篮。
“学校培训的是真正的专业足疗师,”梁立昌不止一次地强调,“在咸阳,足疗店与足浴店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都不同;做足疗的与做足浴的手法不同,手上有茧子的是真正做足疗的,是靠劳动挣钱的;足浴顶多做到足疗的1/9,手上不会有茧子;足疗收费不会很高,足浴收费则要高出很多,当然,花样形式也多一些。市足疗保健协会下属的几家足疗点,顾客到那里去都是自己洗脚。如果顾客需要调节身体,预防疾病就来做足疗,而如果是为了休闲娱乐,则可以做足浴。”
“学员毕业后,只要有就业愿望,就能妥善安置,根本供不应求,”梁立昌自豪地说。咸阳市目前有400余家足疗店,70%的宾馆、饭店新增加了足疗保健服务项目。投资50万元以上,从业人员超过百人的足疗、浴足业有17家,需要从业人员2000多人,足疗学校的学员*受欢迎。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不仅有了工作岗位,满足了本地人的健康需求,而且吸引了许多外地人来此消费。其中西安人占了绝大多数,来自新西兰、南非、法*等外*友人也纷纷慕名而来。咸阳正在努力打造全*足疗基地。
足疗解决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咸阳市植保机械厂下岗女工庞瑞萍2003年从足疗学校毕业后,就在全省再就业明星崔丽君的足疗店里打工,月收入700多元。陕一毛下岗职工刘亚歌在人民路一家足疗店上班,由于店里两班倒,自己接送孩子上下幼儿园两不误。
学校也圆了许多学员的创业梦。2004年3月12日,记者在三原县城采访时,一家挂着“咸阳市足疗保健协会三原分部”牌子的足疗店刚好开张。老板姚雪是足疗学校第一批学员,原在三原县商业局饮食服务公司上班,下岗后开了一家理发店。在县总工会的帮助下,姚雪到培训学校学习了一个月,回来后在理发店里摆了三张床,做一次足疗收费10元。由于技术好,她的生意很红火,于是便把理发店交给同样下岗的爱人打点,自己专门开了一家足疗店,这在三原县还是第一家。
来自泾阳县太平镇的罗亚妮是培训学校第二期学员,今年34岁,原在咸阳*棉二厂干临时工,月工资仅有300元。她得知足疗学校招生的消息后,就主动报名参加。两个月时间,她掌握了足疗的基本手法,培训完后就在一家旅店做足疗。2004年春节后,承包了旅店里的足疗点,一天毛收入上百元,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她感叹道,“比起以前强多了。”
政府作用下的民间力量
咸阳市足疗保健协会成立后,*先吸收的就是原来的研究会成员。“原本只想恢复研究会,没想到政府如此重视,把足疗做成产业了,”协会秘书长郑之中说。他*先应原来的研究会成员之托,向政府建议重视咸阳足疗,有人称其为“咸阳足疗第一人”。
中*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究会是经卫生部批准成立,在民政部注册的全*性学术团体,成立于1991年,其宗旨是“为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造福人类做贡献”。咸阳分会成立于1993年,是全*第三家,陕西省惟一的一家研究会。当时参加研究会的人都是一些足疗爱好者,很多人身体不太好,他们经常交流学习,对外免费培训治疗。
1997年,蓬勃发展的西安浴足业给平静的研究会投下了一颗石子。许多老板高薪聘请研究会成员到西安培训学员,研究会一下子走了5个骨干。其他人也相继退出,有的在家里开了足疗点,有的在外租了门面开店,研究会基本停止了活动。1999年,研究会被民政部门宣布注销。
在人民路虹桥市场内一个不起眼的足疗店里,有关咸阳足疗的发展史,原来研究会会长樊洁向本刊记者娓娓道来:“当初,研究会成员干工作全凭热情,大家在一起主要进行学术交流;研究会经常举办学习班,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费用,以维持正常运转,根本没有想到过赚钱,也可能由于这个原因吧,才导致了研究会的解散。”
郑之中的出现,似乎验证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古语。由于没有了名份,研究会成员走向市场后遇到了许多困难,于是她们到处呼吁,想重新恢复研究会,但一直未果。郑之中看在了眼里,有心相助。2002年10月31日,在市长接待日上,他向张立勇介绍了咸阳足疗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恢复研究会的请求。张立勇对做大咸阳足疗的建议十分重视,当场拍板,由市总工会牵头,组织了包括郑之中在内的卫生、经贸、劳动等部门领导前往外地实地考察。
2002年12月24日,在市政府常委会上,何彩娥宣读了关于成立足疗保健协会和培训学校的可行性报告,政府先期拨款10万元作为实施咸阳足疗产业的启动资金。2003年1月27日,协会和学校同时正式挂牌成立。至此,一群热爱足疗事业的人走在了一起,为咸阳这一新兴产业推波助澜。咸阳市各大班子和各部门官员几乎都参加了成立会议,市长张立勇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有一种意见认为咸阳足疗只需自然发展就行了,政府的举动有些小题大做,是“大马拉小车”。而张立勇认为政府的职能就是推动产业的发展,对足疗保健产业必须统一领导,加强管理,规范运作。因此,协会从一开始成立就打上了很深的政府烙印。
何彩娥担任协会会长就能证明这一点。从政府角度讲,作为大力扶持的一个产业,很希望协会在产业发展中与政府保持同步,发挥积极作用,协会会员也希望有一个有组织能力、热心足疗事业的人担当其会长。而何彩娥极具亲和力的人格魅力和极强的工作能力成为大家的首选目标,协会成立时,她被各方一致推举为会长,虽然这很出乎何彩娥的意料,但她还是接下了重担。按照组织原则规定,市总工会将有关材料报到了陕西省委组织部备案。
何彩娥认为政府抓足疗产业是对弱势群体办的一件好事,作为协会会长必须要有“爱心、热心、同情心和责任心”。在她的努力下,一年多来,协会为发展足疗产业做出了很大努力,原本分散的足疗从业人员走到了一起,咸阳足疗步入了正规化道路。
“协会的工作力度比我们以前的研究会大多了,”协会会员、咸阳市洪氏足疗中心的洪素贤老太太有股东北人的直爽劲,也很会推销自己。她今年已经67岁了,前段时间,在协会的组织下,应邀赴京为有关部委的官员进行了3个月的足疗服务,反响不错。洪素贤从60年代后期开始接触足疗,培养的弟子大多是自己的亲友,*令她伤心的是自己培养的人总是让人挖走。但看得出来,这并没有打消她的积极性,还准备扩充门面,扩大经营。她看上了市上某单位的空闲地方,但由于资金不足,事情一直搁着。何彩娥知道后帮她解决了问题。
张崇英是协会的后起之秀,今年28岁,拥有两个很有规模的足疗店,面积700平方米,床位80余张,安置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50余人,号称是咸阳市*大的。当初,她从咸阳卫校毕业后分到渭城区周陵卫生院工作,1998年由于单位效益滑坡,不得不离开了医院。经过一番学习和钻研后,掌握了足疗技术,从两张床开始创业,经过三年多时间,终于获得成功。在她前进的每一步,协会都给予了无私帮助,范杰老师手把手教她学技术,足疗店开张时何彩娥拉上市上领导出席开业典礼,店里人手不够时足疗培训学校大力推荐人员。“协会给了我很大帮助,”张崇英说。
协会为宣传咸阳足疗品牌做了大量工作,先后派人下四川、走渭南、上铜川,使“咸阳足疗”向市外、省外发展。2003年10月初,协会派出理事崔利君前往成都市帮助成立足疗店,对店里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半个月的培训;咸阳足疗在成都扎根落户的同时,吸引了不少成都青年来咸阳学艺打工。2003年11月,协会和渭南市政府招待所联合在渭南举办培训班,招收学员50人,培训一个月。此次培训在渭南引起了很大反响,渭南市有关部门已来咸阳考察足疗保健推广工作。记者采访时,协会和铜川市总工会举办的培训班刚刚结束。
两轮驱动产业快车
有人比喻,如果培训学校和足疗协会是咸阳足疗保健快车上的两个转动轮,那么“开发”和“规范”就是这辆快车上的两个驱动轮。
“咸阳现在许多酒店、饭店摇身一变就成为足疗店,像名人大酒店变成了名人足疗,老成都川菜馆变成了养生堂足浴……”咸阳市秦都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冯西海扳起手指向记者一一道来。
事物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足疗保健业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个别足疗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有的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没有“上岗许可证”,有的不懂相关专业保健知识,有的甚至连基本穴位名称都搞不清楚。人们普遍担心,政府提出发展足疗产业用意很好,但就怕管理不到位,*后落个草草收场。
张立勇说了一句在咸阳流传很广的话,“不能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接受采访时他表示:“足疗形成产业,非一朝一日所能成,目前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咸阳足疗一定能做好。”他底气很足地强调,政府将制订一系列政策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咸阳足疗确立了“边开发,边规范”的管理思路。
针对开发,咸阳足疗打出了两张牌。一张是组织力量收集民间有关足疗的技术,进行吸收、总结、归类;另一张是依靠陕西中医学院、陕西中药研究所雄厚的研发优势,建立起能有说服力的理论基础,使之成为咸阳足疗产业的坚实后盾。
今年后半年,咸阳市政府将召开一个规模颇大的足疗研讨会,届时将出台奖励政策,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陕西省青年中医药联合会副会长、陕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副主任张卫华教授对政府的开发思路很感兴趣,他说,足疗作为产业发展必须持科学的态度。目前,尽管足疗已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但其到底疗效如何,还有待客观数据说明;足疗能消除疲劳,只是感性认识,还得有科学的客观指标;为延长产业链开发出的足疗药物也要进行开发和研制,并制订出相应的标准。他建议采取政府拿一点、学院贴一点、从外界争取一点的办法,解决研发中的资金问题,针灸推拿系将发挥师资和技术优势,将足疗作为一个科研项目研究,拿出具体的科学数据,赋予咸阳足疗科学的内涵,并结合中医学里的手疗、手针、耳针等,进一步扩大咸阳足疗保健产业的内涵。政府可发挥产业管理优势,将研发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突破管理层面的政策瓶颈将是咸阳足疗产业规范发展的关键环节
2003年10月22日召开的推广足疗产业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市足疗办提交了《关于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保健行业有关优惠政策》和《关于大力发展足疗产业的若干规定》供讨论,这两个文件涉及到工商、税务、劳动、民政、卫生等相关部门,*后形成的意见是把这两个文件综合在一起,形成咸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足疗保健事业有关问题的暂行规定》,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后于2004年2月24日以咸政办发〔2004〕18号文件印发。
18号文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明确了凡取得足疗保健从业资格证书或持有经批准的足疗保健培训学校结业证书的下岗失业人员,在全市范围内从事足疗保健个体经营者可享受*家有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
有人提出,《暂行规定》仅以市政府办的名义下发,其权威性大打折扣,加之没有赋予市足疗办足够大的权利,而多头管理的弊端及程序的复杂性并未根除,实际执行中,各种优惠政策的落实恐有难度,因而意义不大。
政府的想法是,咸阳足疗保健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发展势头很猛,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和规范已成当务之急。然而,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许多事情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等摸索出一套经验后,再制订相应完善的政策,因而,18号文件只是暂时过度性的。
“政府通过政策推动产业发展。在合法的前提下,只要是有利于咸阳足疗保健产业的政策,都可以考虑制订,”张立勇说,“规范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是打造咸阳足疗品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市场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在的就业压力比过去更大。越来越多的农民想到城里找活干,而城里也有许多下岗工人需要安置。如何在这样的竞争中,使本地劳动力出得去,有活干,‘品牌’就显得很重要。政府在这方面应该有自觉意识。”
咸阳足疗保健中心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诞生的。作为样板店,或者叫试验点,市足疗办希望这里尽快产生一套完整的技术标准和行业管理标准,以此标准作为咸阳足疗产业的标准雏形。也可以理解为咸阳保健中心是咸阳足疗产业的中试基地。
保健中心*早是培训学校的一个实习场所,当初完全向社会免费服务,根据足疗领导小组的指示,2003年12月从学校搬了出来,通过工会入股,个人控股的形式,提升档次,增加经营活动,做到以中心养学校。中心同时担任市上一些重要接待任务。
市援助中心主任孙水利具体参与保健中心的经营管理和标准制订。他说,行业管理标准的产生实际就是政府为新的政策出台打的基础,而技术标准的产生代表了咸阳足疗的科学内涵,为新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 “咸阳足疗”品牌打造样板。
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与决策》副主编蒋宏权调研后指出,“咸阳足疗”品牌背后的支撑是对劳动力的组织培训。劳动力培训不是新话题,但要形成“品牌”,就要对其提出新要求。首先是培训得有一定规模,单个劳动力无论多么受欢迎也无法成为“品牌”。其次,和企业的品牌树立一样,劳动力要有“品牌”也得找好市场定位。再次,培训出的劳动力素质一定要高。产品的品牌决定于质量,劳动力的“品牌”取决于素质。技能不高,也很难成为“品牌”。目前,咸阳足疗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在工作中一定要注重培训的质量,这是规范发展的核心。
前段时间,炒作得纷纷扬扬的“米脂婆姨”启发了咸阳人。于是,由政府出资,协会出面与工商部门联系,申请注册了“咸阳足疗”商标,商标已报到*家工商总局等候批复。随后,协会将在全*开办咸阳足疗分店,使“咸阳足疗”向外扩张。
“保姆能够做成‘品牌’,足疗也会做成‘品牌’,”采访过的咸阳人士信心十足。
摘自博客网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zlqt.hbchanyelian.com/News-4134.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中链企通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