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环保产业是政策型产业,观察政策的风向标非常重要。而每年两会的“部长通道”答记者问,又是生态环境部对外释放信号的重要窗口。
3月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北大厅,正在举行今年两会的第二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参加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黄润秋表示,过去十年,全国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性的变化。接下来,环境部会继续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这意味着,传统的污染防治需求已逐渐趋于饱和。未来,环保产业的增量市场将围绕“美丽中国”建设展开。
1 PM2.5浓度“下30”,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跨90”
黄润秋部长答记者问,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年的3个“标志性事件”。
第一个,是“下30”,就是全国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达到29.3微克/立方米。这是除疫情期间,PM2.5全国年均浓度首次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这一数字也超额完成了“十四五”计划的目标,按照计划,PM2.5浓度的下降目标是10%,而实际上已经下降了16.3%。
第二个标志性事件,是“跨90”,就是地表水的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跨过了90%这个门槛,达到了90.4%。尽管同比只增加了1个百分点,但这是在高位上增加的,来之尤其不易。以中国的两条大河为例,长江连续五年、黄河连续三年,干流水质都达到了Ⅱ类及以上。
第三个标志性事件,是生态环境部调整了PM2.5浓度发布的规则,从过去发布整数位,调整到发布小数点后面一位。从“1微克、1微克去抠”,变成了“0.1微克、0.1微克去抠”。这说明大气环境治理更加精细了,治理成效也更加显著了。
2 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已经发生根本性、转折性变化
以上三个标志性事情,合在一起,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已经发生根本性、转折性的变化。就像黄润秋部长用滤膜展示的例子,相信很多读者也都看到这则新闻了。黄部长拿了两块北京市大气环境监测仪上取下的滤膜,一块是10年前的,当时北京的PM2.5年均浓度是80.6微克/立方米,全年有46天是重度污染天,所以这块滤膜是灰黑色的。
另一块是去年的,去年北京的PM2.5年均浓度是30.5微克/立方米,全年PM2.5重污染天只有一天,所以这块滤膜就成了灰白色的了。两块不同颜色的滤膜,形象地展示了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的成果。而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的成果,又是整个中国过去十年生态环境治理的缩影。
3 传统污染治理需求基本饱和,未来市场增量将围绕“美丽中国”建设展开
回到文章的主题,从这次“部长通道”的答记者问中,能够解读出什么信号?
我们认为,这三个“标志性事件”,说明过去污染防治阶段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告一段落了。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开启新的阶段。
过去十年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气十条+污染防治攻坚战”,也就是2013年到2020年这一时期;第二阶段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也就是2021年到2025年这一时期,差不多与“十四五”重合。
第一阶段,主题是“治病救人”,当时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濒临极限,以雾霾的爆发为标志,所以这一阶段的环保工作就好比正在抢救一个重症的病人,目标是把它救活。第二阶段,主题是“康复”,这时候这位病人已经被推出了ICU,重病已经治好了。但还在康复阶段,需要调养。
而未来的第三阶段,则是“美丽中国”建设。相当于病人已经基本恢复健康,病都治好了,但还要更好地装扮自己,追求美的境界,有了更高的要求。
对应到环保产业,不同阶段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第一阶段,是攻坚战,是治病救人,是从无到有。先要把环保治理设施建起来,环境监测设施搭起来,所以这一阶段也是增量市场,需求大爆发,遍地是机会,造就了环保产业的黄金几年。
第二阶段,是深入打好,是从有到优。环保设施基本已经有了,但用没用,用得好不好,效率高不高,则成为这一阶段的主题。所以这一阶段的环保市场增量日趋饱和,运营逐渐成为主题,打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造假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就是为了确保之前已经建好的环保设施真正投入使用。
经过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过去的传统污染治理需求基本已经饱和,未来环保产业要想获得新的增量空间,必须瞄准新的政策方向。
新的政策方向在哪?答案也是确定的,那就是“美丽中国”建设。而这方面,又是一篇大文章,本文在这里就不做展开了,未来有机会再给大家详细分析。但需要注意的是,今年是“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启动之年,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刚刚转发了生态环境部《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要想将来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分一杯羹,最好现在就能加入到“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建设中来,提前卡位,提前占坑,领先半步,获得一定的优势身位。
原标题:从黄润秋“部长通道”答记者问,看环保市场的增量在哪?